心情 发表于 2011-6-8 01:24:55

孩子 编织的“童话”不美好

“直到现在,一看到火车站广场上穿制服的人,我还有种拔腿就跑的冲动。”已经12岁的男孩小马,9岁就开始了流浪乞讨生活,已是各地救助站的“常客”。
  5月30日,儿童节前夕。小马进站已两天了,“河南省梅山镇”等陌生的地名仍在他口中不时蹦出,闪烁其词的话让帮他联系返家的工作人员“抓狂”。而更多像小马一样的流浪乞讨儿童还散布在合肥市的角落里。合肥救助站负责人介绍,该站去年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000余人次,其中流浪乞讨儿童近2000人次,半数左右孩子存在随口撒谎的情况。
  “梅山镇是个新兴城镇”
  5月29日一早,警务巡控车开进了合肥市救助站,留下了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小马。民警介绍,男孩是在火车站广场上乞讨遭旅客排斥,跟旅客发生纠纷后引发矛盾。值班的广场城管队员发现后,迅速拨打了110。
  小马对警方的介绍没有辩解,随后两天,他却跟救助站工作人员编起了故事。“孩子说他是河南省信阳市梅山镇人。”男孩一讲,工作人员喻静纳闷了:“接触过不少河南籍的求助人员,没听说过这个城镇。”他回屋又在网上查了查,给信阳市救助站打电话求证,对方表示:“压根就没这个城镇。”
  “我家那地方是新建的城镇。”小马这样的解释很难获得救助站人员的认可。再度确认后,喻静向小马问起他父母的信息,小马说的名字和信息经查全都是假的。
  工作人员把小马“冷落”了两天后,29日下午,小马终于说出了一部分实情。“爸爸死了,妈妈跟着别人跑了,家在哪?”喻静一笑,“哪有什么梅山镇啊,他家是安徽阜南的,我们刚跟那边的民政部门取得了联系。”
  两天了,骗了救助人员数次,小马为啥这么爱说谎?
  流浪乞讨儿童大都说过谎
  先来看一组数字。合肥是安徽省流浪乞讨人员重要的中转地,去年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000人次,其中流浪乞讨儿童约为2000人次。这些流浪乞讨儿童中,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17岁,大部分都是由公安部门或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上把他们带到救助站的,自己找上门的很少。
  合肥市救助站站长成正忠介绍,因过早进入社会,流浪乞讨儿童的心理年龄要远远大于实际年龄,前来求助者中的50%都会撒谎,编造各种理由蒙骗工作人员。这些儿童一般不愿意说出他们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给救助遣返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有些流浪乞讨儿童‘编故事’的能力惊人。”一天前,一对来救助站的小姐妹让成正忠很吃惊,两个孩子是宿州的,分别为10岁和14岁,父母重男轻女,生了弟弟后就不喜欢她们两人,经常打她们,她们便选择了外出流浪。救助人员随即和宿州方面取得了联系,才知道当地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家人。
  经再三询问,这对小姐妹又说,她们来自山东省,与亲戚一道流浪到合肥,就住在合肥市瑶海区,工作人员按照她们的说法,也没有打听到相应的监护者。
  “更有戏剧性的是,救助人员带孩子上街时,恰巧遇到一个乞讨男孩,男孩说小姐妹根本没弟弟一说。”
  一些流浪儿童被利用
  几天前,记者在省城胜利路、寿春路等繁华路段蹲点发现,尽管这些流浪乞讨儿童都一再强调是自己出来的,没有大人陪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些成年人在“控制”着他们。在胜利路一大型酒店门口,几个稍大一些的流浪乞讨儿童扮演了“监督者”的角色,督促小的流浪儿童不要偷懒,同时帮助收集乞讨来的钱物。
  救助站一负责人称,如今现在一些成年的职业乞讨者已经不再亲自冲在最前线,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幕后指挥运作,发展乞讨组织。在乞讨组织里,孩子们还分三六九等,分工也较明确,有的负责讨要,而有的则负责监督,还有点“小权力”。
  如不干预可能犯罪

  安徽快乐人生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秦广林认为,许多流浪乞讨儿童因为家庭等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基本价值观破碎,精神上有趋于不健康的倾向,比如不诚实守信、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法制观念。“如不及早对他们进行社会干预、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儿童’长大后,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成正忠说,流浪乞讨儿童占多数的流浪乞讨人员,已成为滋生犯罪的土壤。他建议,尽快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输出入地联动管理机制,重点打击以敛财性讨要为主的乞讨行为,追究流浪乞讨儿童监护人的责任,“对个别确实生活无着落的流浪老年人和儿童实施家庭性救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 编织的“童话”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