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于 2019-4-2 13:43:20

“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近几年我国特殊教育研究发展较快,对智障学生的教育研究是硕果累累。自2007年教育部印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后,“生活”便最大化的体现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但是随着生活教育的实践,我们发现智障学生的研究仅限于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的教育研究,如何帮助智障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缺少对智障学生的心理研究。2000年以来,随着我市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稳步开展,我校招收的学生基本是智商45以下的中重度、重度智障学生,大部分伴有自闭、脑瘫、癫痫、语言等多重障碍。从座谈与观察中反映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对生活缺乏关注,参与活动效果不明显。
  培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内容中提出:“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我们进行“智障学生社会适应中心理障碍及对策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寻找关于智障学生社会适应发展中心理教育的教育策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对智障学生的心理的研究,为研究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探究促进智障学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有效教育措施提供实践基础,符合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对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中小学心理教育呈现出日趋关注与早期干预的趋势,从配备心理室到实施心理辅导,从重大事件发生利用心理干预疏导学生心理的隐性问题,这些无不体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当前随班就读工作中对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研究也是走在前沿上的。目前针对智障学生的心理教育研究,有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江琴娣、张福娟的《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与方法》,研究的针对轻度智障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进行干预的辅导与方法。《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都是研究智障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促进智障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研究》是以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为例,进行积极人格辅导方案实施的建议。目前智障学生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还比较少,对于目前培智学校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中的心理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智障学生”,医学上又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精神发育障碍,如遗传、先天或后天种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以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损伤,同时可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他们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社会适应中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2、“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智障学生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智障学生两者兼而有之。  3、“教育对策”,通过调查了解智障学生在社会适应中心理需求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寻找智障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规律,设计教育方案,实施相对应的教育对策,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未来生活。培养智障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或调整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融入现在和将来的社会。  弱智学生适应社会中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是针对弱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特点,社会发展对智障学生的要求,培养和塑造正常心理适应社会,快快乐乐的成长,最大限度的融入社会。(详情请见附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弱智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