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 发表于 2011-11-4 09:28:47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作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重要内容心理健康却存在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本文试图就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及调试办法,以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思考。一. 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重要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质疑的。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一百余所3055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测试,结果发现: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48%,其中 12%有明显心理症状,2%比较严重。我们再从刊登在教育报刊上的有关教师心理障碍的典型个案中也可加深这一印象。湖南省邵阳某校,优秀教师张志红,因不满领导对他工作的调动,竟将校长的两个儿子和班上一位最优秀的学生杀死,最后自焚身亡;某厂子弟小学的一位临近退休的女教师,因失落难耐,着超短裙,细高跟鞋,剃寸头,化浓妆,举止娇嗲夸张……当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不仅妨碍了教师本人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而且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职业角色适应问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在从事教师工作,但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另外,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导致他们工作中缺乏热情,不积极且效率差,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
      2. 情绪不稳定,自我强度不够。教师工作繁重,压力过大,经常表现为情绪急躁,遇事容易紧张焦虑,冲动,不善控制。在课堂上为一点小事大动肝火,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学生随意惩罚。这种放纵自己消极情绪的做法只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己一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会采取冲动的方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被现实挫伤,所以他们又普遍存在消极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必然严重损害其自身的心理健康。
      3. 付出与获取的反差造成心理矛盾。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解决不理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自愧不如,内心很不平衡。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综合看来,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许多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教师的压力引起挫折感。这种来自工作方面的焦虑,对教师良好的身心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 社会因素。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也较差等,在教师心理都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压力。同时,面对外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教师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能力去适应。他们一方面想要了解社会的变化,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形成心理矛盾。另外,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等都应归罪于教师,这直接或间接减少了社会对教师的物质支助和精神支持,由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也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同时,混乱的价值观念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如没有文化的赚大钱,官员贪污受贿、公款吃喝、公事私办等不良风气会使教师感到心理不平衡。
      3. 教师的人格。相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教师即使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健康而稳定的心态,这是其人格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据调查,13%的中小学教师本人是独生子女,过去多在父母过多关爱下成长,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者是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求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 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教师角色模糊、工作量负荷增大、自己的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且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另外,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密切相关。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被教师关注,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易为老师所控制,这也对教师构成心理威胁。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老师的不良态度等,都是中小学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常使教师有厌倦感,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刻而长远的,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影响,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种影响主要有:

   1. 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有所创新,从而带给学生积极的心态。如果教师的言行和心态有不良倾向,带给学生更多的便是消极影响,导致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态度的消极。
   2. 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来讲,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无形中受到影响。因为价值观蕴含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行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能以愉悦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不良事件冷静处理。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诚挚、谦逊、大度等优良品质。反之,如果教师心态不健康,则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由于工作挫折或同事关系紧张等问题,导致情绪消沉、心情烦躁,当出现这种消极情绪时,教师不是理智控制、合理化解,而是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过于情绪化的表现,对自己的情绪缺乏应有的自制力,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阴影,有时不仅是一时的伤害,甚至会影响他们长期甚至一生的发展。
   4. 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信任、欣赏学生。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教师没能建立这种关系,师生间往往是学生处于被镇压、被看管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粗暴,且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难则止、争名夺利。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的影响之大。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四.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高导致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个人努力、组织、社会等各方面采取积极适应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应注意做到:

(一)改变认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是不合理认知有:(1)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虚高,经济地位实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职业。(2)错误的学生观。认为学生都难管,把学生的顽皮和违纪行为看成被家长宠坏或本性顽劣,而不是偶尔的过失或成长中的问题,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发展个体。(3)错误的人才观。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天才,因而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瞧不起。由此便不经意中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以上不合理认知,是教师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改变。
   2. 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感情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要求自我,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如人意之处能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我调试

      1. 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否则,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首先,客观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从中的感受。对于学生顽皮、成绩差,应该看到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若予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是可以改变的;再次,与人相处宜心理换位。生活中难免与他人发生矛盾,这时,试着心理换位,即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会发现各自都有道理,本不该相互敌视。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2. 合理宣泄。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宣泄,易造成身心紧张,甚至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
      3. 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他的职业适应水平,而且还决定他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备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敢于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宽容、自信、勤奋、意志坚强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无主见、无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

](三)职前筛选与培训。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职前筛选至关重要。可以采用相关量表,测量将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人员的人格特征、自我意识、情绪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角色意识、职业期望、教育观念等,以确保其具备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正式入职前,还应进行教师职前培训,主要是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而且要构建作为教师所必须的信念系统和角色意识。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一整套关于教师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的标准,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

(四)学校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学校的管理方式、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士气都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相关。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晋升机会,以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学校的管理者如果能对教师持一种理解的态度,会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处理工作负担。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成份。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五)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许多地方,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往往得不到与其他专业人员同等的待遇,使教师心理失衡,失落感随之产生。对此,较直接的方法是增加物质鼓励,从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而且能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还会吸引更多的有才华的人,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重的职业,从而促进教师对自我劳动价值的认识与肯定,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总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严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心之空灵 发表于 2011-11-4 14:03:30

好帖 转了。。。。

admin 发表于 2011-11-4 16:02:09

心之空灵 发表于 2011-11-4 14: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帖 转了。。。。

欢迎常来哦~~

tyredsea 发表于 2011-11-25 11:40:27

现在的教师,太需要这方面的的调节了。
感谢并收藏!

陈冠成 发表于 2012-4-13 00:26:20

努力~~各位。。。

伊丽女性 伊丽女性 http://www.yllady.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