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关于加强滁州市健康促进 与教育的实施意见 》要求加强心理健康

2018-6-17 22:11| 发布者: 小石| 查看: 816| 评论: 0

摘要: 关于加强滁州市健康促进 滁卫法〔2018〕22号各县(市、区)卫生计生委、党委宣传部、教育体育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科学技术协会: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升人民健康素养 ...

关于加强滁州市健康促进

滁卫法〔2018〕22号

各县(市、区)卫计生委、党委宣传部、教育体育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科学技术协会: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升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依据《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国卫宣传发〔2016〕62号)和《“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皖发〔2017〕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见》(皖发〔2017〕14号)、《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皖政〔2017〕113号)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干预,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助力“健康安徽”,建设“健康滁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为重点,构建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创新健康促进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全方位、全周期促进人民健康和健康公平,建设美好滁州、健康滁州。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健康需求提供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引导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促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强化个人健康意识和责任,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坚持政府主导。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各级政府在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居民健康水平作为政府目标管理的优先指标,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共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坚持大健康理念。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和干预各类健康影响因素。

坚持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优势与作用,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作格局,使健康促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普及并实现对全市贫困地区的全覆盖。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市、区)覆盖率(第二阶段)达到50%,人民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5%、20%、25%,15岁及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下,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10%。

构建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3.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6%。

重大慢性病过早亡率比2015年降低10%,减少残疾和失能的发生。我市人均预期寿命争取超过全省的期望寿命(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

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配置率达1.75/10万人口。

全市范围内国家卫生县城(乡镇)达到5%,省级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分别达到30%、5%。全市范围内创建健康促进县区达到20%,在健康促进县(市、区)内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机关、企业、医院和健康家庭的比例分别达到50%、50%、20%、60%、20%。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各地、各部门要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认识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深刻影响,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全面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落实。建立覆盖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要以“人民健康”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价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对人民健康的影响。针对威胁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究制订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研究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规范健康产业市场,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

(二)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不同场所、不同人群健康需求及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健康管理制度、健康环境、人文环境和健康服务能力等支持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

1.加强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学生健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同步提升。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及健康环境建设,开展控烟宣传、无烟环境和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特别要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远离毒品、意外伤害、预防艾滋病等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强化健康行为训练,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供餐营养,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展学生体质监测。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配合,增加中、小学体育课程,促进校园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健康发展,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让主动锻炼、阳光生活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危机。

2.加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在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职工健康促进,提高干部职工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无烟机关、企事业及健康促进场所创建,改善卫生环境和体育设施,推行工间操等健身制度,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举办“健康大讲堂”系列活动,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相关宣传教育政策,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体系建设,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预防和控制职业损害和职业病发生,切实发挥企业在健康促进工作中的示范作用。

3.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健康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科学就医,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要大力改善医院诊疗和卫生环境,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无烟环境和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工作,合理设置戒烟门诊,提供戒烟咨询和戒烟服务。

4.加强农村和社区家庭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根据农村和社区居民健康需求,利用健康教育指导员、宣传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与网络,广泛宣传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重点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加大妇幼健康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力度,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全面推进健康村镇建设,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有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5.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加强水源和水质保护,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将健康列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目标,统筹区域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示范村镇。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推进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三)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以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民营养行动计划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为抓手,充分利用“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活动平台,整合各部门有效资源,全面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1.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科学健康观,开展健康素养66条、合理膳食、无烟生活、心理健康、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专项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发老年人积极参与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活动,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积极推进无烟医院、机关、学校等场所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充分发挥卫生计生、教育系统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戒烟服务,滁州市至少设立一家规范化戒烟门诊,为有戒烟需求的人群提供戒烟咨询和服务。充分发挥12320戒烟咨询热线服务的作用,为广大吸烟人群提供戒烟咨询服务。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及性传播风险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大力普及有关毒品滥用的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相关知识。

2.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让体育健身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康安徽体育惠民工程“121”行动计划、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运动会,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及应用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素养。逐步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和特殊职业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重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心理援助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援助热线等社会力量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

4.大力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及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体验中心。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在公立中医院拓展健康养老、养生治未病、妇幼保健、慢性病康复等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探索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建立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大力推进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四)营造健康社会氛围。深入宣传全国及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精准解读健康中国、健康安徽的新思想、新断、新要求,促进“共建共享全面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载体,加大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人人健康”良好氛围。

1.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热线、微信微博等媒体,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各领域的健康知识传播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大众媒体办好“卫生与健康”“健康大讲堂”等健康类栏目和节目,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拓展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打造权威健康科普平台。规范健康知识传播,各类宣传载体要严把质量关,杜绝虚假健康知识和信息肆意传播事件的发生。

2.做好健康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问题,各级要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媒体健康传播活动的监管,开展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科学理性应对健康风险因素。加大对医药保健类广告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坚决打击虚假医药广告,严厉惩处不实和牟利性误导宣传行为。

3.营造优良的健康文化氛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健康文化、人人关注健康”的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宣传动员优势,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健康促进行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加强各类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健康促进志愿者作用,注重发挥根植于民间、自下而上的健康促进力量。

(五)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等单位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支点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和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主阵地作用,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利用基层计生专干转岗和家庭签约医生队伍,大力培育健康指导员、健康宣传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充实健康促进与教育力量。鼓励高等学校根据需求,培养健康促进与教育相关专业人才,优化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结构。

五、明确部门主体责任

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通报工作重点和难点,协调研究解决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宣传部门要把医疗与公共卫生等健康促进工作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建立健全健康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媒体健康传播活动的监管,开展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科学应对健康风险。将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和健康素养水平、健康水平纳入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文明村镇创建标准。

财政部门要将必要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规定保障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

教体部门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康教育课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发布中小学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指引,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和身心健康,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建设;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运动健身知识科普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卫生计生部门要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推动国卫生运动和城乡清洁工程,对其他部门制定健康公共政策提供技术支持。要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突出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推广平台。

工商部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虚假违法医药保健类广告整治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加大健康政策和知识宣传力度,加强支持和监管健康类节目、栏目,确保健康公益广告的免费刊播和投放时长。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环境监测及数据的发布,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协调解决跨地域、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环境问题。

科协组织要引导支持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经常性、群众性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执政施政的重要目标,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协调、统筹推进。实施“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切实将居民健康状况作为政府决策的必需条件和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各部门在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并保障高度协调和高效运转。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必要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规定保障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学校根据需求,培养健康促进与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优化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结构。进一步完善职称晋升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保障健康促进与教育专业人员待遇,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四)强化监督考核。将健康促进与教育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细化考核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定期组织对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在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落实不力的,要通报批评,责令整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扫码关注,点击可查看详情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4-25 20:26 , Processed in 1.2468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