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令人担忧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抱着重负的同时,心理上也产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成为物质精神上的“双贫困”群体。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在给予他们物质帮助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贫困生 健康人格 教育
随着高校扩招并轨和收费体制的建立,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日益凸显出来。据统计,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群体的绝对数量还将继续增加。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已经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贫困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利处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做到自立、自强。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生面对家境的贫困不能给予理性的分析,整日处于悲观郁闷、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之中不能自拔。这种低迷的精神状态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冲击,而且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以至于有些贫困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扭曲,呈现人格不断异化的趋势。去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一度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无独有偶,大学生因逃避偿还助学贷款、感情问题或就业压力等而跳楼自杀的事件也是频频见诸报端。这些出现在贫困生身上的悲剧不断给学校和社会笼罩上一层阴影,同时也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健全人格的内涵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想模式
人格,也称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健全人格则是人格内部包括体质、智力、情感、意志、道德等诸因素和谐的统一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人格。体质是健全人格的物质载体;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关键性品质要素;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等。
健全人格是一个合格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健全人格模式。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想模式可概括为:第一,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目标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第二,具有认识自己天赋与愿望的洞察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第三,具有朝着生活目标奋进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第四,具有乐群性,人际交往广泛、为人热情、少妒忌心,无占有欲的性格特质。第五,具有专注于学业,懂得适应社会需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能高水平的胜任自己的学业。 [1]
二、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对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力,能有效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能恰当的进行社会交往,合理的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从事有效地活动和劳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在人格特征上有其共通的方面,他们都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人格发展不健康的趋势。福建师范大学在入学新生中进行了一份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数据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在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各个表现特征上,人际敏感占了25.9%,抑郁占了16.7%,此外还表现在焦虑、恐怖、强迫、偏执等各个方面。另外,调查也显示:在贫困生中,男生的心理比女生健康,总体心理水平高于女生。其中,贫困生中,女生较胆怯害羞,多愁善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男生则表现为容易激怒,争强好胜,敌对因子也比女生高。具体表现为贫困大学生具有自卑、焦虑、成就动机强、兴奋性低、敢为性低、怀疑性低、内向、新环境中成长力强以及恃强性较低、幻想性较低、世故性较低、自律性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格特性。仔细观察可发现,贫困大学生上述人格特征,主要围绕着两个主要特征——自卑和成就动机强展开。其中,自卑往往导致个体敢为性低、恃强性低、兴奋性低、内向、幻想性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和易于焦虑;成就动机强往往导致自律性较强、新环境中成长力强和易焦虑,即自卑和成就动机强这两个人格特征在贫困大学生的诸种人格特征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其主要的人格特征。
贫困大学生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原因何在?经济贫困为什么会导致大学生心理贫困呢?
福建师大宣传部部长、社会学专家潘玉腾老师认为这与贫困生所处的学习生活条件,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校园文化气氛以及他们所接触到的人对贫困的态度有关。
首先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贫困生常常靠举债借款来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总是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数额的奖学金来为自己解困。然而打工是要以牺牲学习时间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发展上出现问题。
其次,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中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忙于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更多的进行人际交往。在看到经济实力强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贫困生相形见绌,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
另外,社会上一些善意的扶助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还有,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开展,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以至在人格发展上问题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