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27|回复: 2

情绪与情感的调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9 07: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情绪按其表现形式(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其中,应激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1.心境、激情与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并具有渲染作用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等。心境持续的时间较长,抑郁、忧伤的情绪可以延续几天、几月甚至数年。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事件的重要性,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越大,引起的心境就越持久。另外,个性特征也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心境持续的时间不同。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并不是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古人云:“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在心情愉快时,对许多事物都会产生欢乐的情绪,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悲伤时,则会感到月愁云淡、风悲雨凄。
  心境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但有些原因通常是意识不到的。一般来说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是否成功,工作是否顺利以及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疲劳程度、环境事物、季节气候都可以引起心境的变化。
  心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的心境使人情绪高涨,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并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情绪消沉,阻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并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积极、良好的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激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惊愕等。一般来说,激情的产生,是强烈而突然的,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体内活动和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狂喜时,手舞足蹈;发怒时,暴跳如雷;恐惧时,面如土色,有时则以一言不发、呆若木鸡、萎靡不振等极端形式表现出来。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与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有关。另外,意外的冲突和过度的抑制也会引起激情。例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就容易引发激情状态。
  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价。但是激情可以在其发生前加以控制,运用自己的意志转移注意力,可以减弱激情爆发的程度。此外,加强对激情不良后果的认识,也有利于控制激情。但激情并不都是消极的,如战士为了正义事业去冲锋陷阵时需要激情,诗人写作时需要激情,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去拼搏时也需要义愤填膺的激情。
  (3)应激
  应激是指由于意外的刺激引起的紧张状态。在英文中,应激与紧张这两个词都是"stress",它是指由于不良刺激引起的机体的不适状态。但这两个词的含义略有区别,应激主要是指应激源所引起的机体的超负荷状态,而紧张是指超负荷应激状态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紧张是应激的外在表现。应激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应包括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
  应激是由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组成的,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机体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则警戒反应症状消失,开始进入应激的第二阶段一一抵抗阶段。在抵抗阶段,机体竭尽全力抵御应激状态,并试图通过与应激状态的抵御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如果机体的努力获得成功,机体将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机体将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一一疲惫阶段。
  由于在抵抗阶段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均有大量消耗,因而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能量消耗相对减少,出现头昏、乏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调节与调整,极易引起身心疾病。
  2.应激状态下的身心反应
  应激是一系列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综合表现。从表面上看,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似乎是相互独立的东西,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1)生理反应
  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其紧张反应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个机体的综合反应。表现如下:经常体验到神经抽搐或肌肉痉挛,如机体某一部位不由自主地跳动,眼睛和脸部发紧,并伴有肌肉有节奏的跳动等;经常清嗓子、抽鼻子、感到气闷,多余动作多:经常感到背部、肩部、关节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发紧、酸痛、缺乏灵活性与柔韧性,没有食欲;行为举止拘束、紧张、动作僵硬,人多时无所适从、不自然,经常摆弄手指或身体其他部位;皮肤经常无缘无故发痒,而且吃药也不起作用;全身无力,生理机能紊乱。
  持续的应激会大大消耗机体的高能物质,使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支持,体内生理平衡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
  (2)心理反应
  应激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有时二者是同时表现出来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理反应主要有:心烦意乱、疑神疑鬼;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奄无头绪;情绪不稳定,常感到压抑、焦虑、慌张并且易激怒、易哭泣;心里空虚、缺乏自信、丧失兴趣、防卫心理较强。
  心理反应通常是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如心烦意乱表现为急躁、爱发脾气;情绪压抑表现为沉默、行为退缩、行为减少等。
  应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很容易引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理反应,例如失眠、脱发等。
  3.影响应激的因素
  (1)自然因素:火灾、瘟疫、海啸、台风、雪崩、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
  (2)社会因素:战争、政治迫害、种族歧视、宗教冲突、难民迁移、经济萧条等。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人的压力因其重要程度不同而不同,如丧偶、亲人亡故、离婚、刑事处分等对人的压力就居于前列。
  引起应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通常不能直接引起个体的应激。研究表明: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因素,如生活体验、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应付能力、健康状况、理想和信念、社会支持等。
  4.应激的调适
  应激是机体面临紧张情境时产生的一种自主性反应,这种自主性反应的实质是自我防御,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但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就会引起机体内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损耗,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词适方法,以应对应激。
  (1)正确认识应激
  应激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不经历应激。据报道,美国有40%的人服用安定剂。日常医疗工作中有50%~乃%都是处理与应激有关的疾病,如头痛、高血压、意外事故、酒精中毒、溃疡病、心脏病及精神病等。
  应激可造成恶性循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没有食欲,没有兴致,不愿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事情。由于营养不良造成抵抗力下降,不与他人交往又会引起抑郁,令人身心疲惫。
  但对于应激也要消除以下几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应激总是坏事。这是对应激最普遍的误解。事实上,应激常常能提高人们的活力。不论你是否喜欢,生活中不能缺少应激。没有它,人们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很多人就会选择休息而不去工作、学习。试想不工作、不学习,人类社会的很多伟大成就怎么会产生呢?应激本身并非坏事,是否有害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掌握。如果我们能控制应激,那么,任何应激都可被视为一种动力。
  第二种误解:应激源都是灾难事件。有些人认为,应激来自于死亡、疾病、离婚、失业、地震、洪水等消极事件或灾难事件。其实不然,很多积极事件也会产生应激,如结婚、迁居、生育、升职、子女上大学等。这些事件虽然是生活中的喜事,但它可能会增添你经济上、精力上的负担,令你不堪重负。
  第三种误解:应激会妨碍人们取得好成绩。很多人试图减少应激,以图事业成功,家庭和顺。事实上,应激也有积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活动中,如体育比赛中,适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增强活力,取得好成绩。
  第四种误解:只有领导者才能遇到应激。有些人认为领导的责任重大,每天面临的应激事件也就多,一般人可免受应激之苦。事实上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员,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电话接线员,他们所面临的应激更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每个普通人都在不断面临应激事件,如下岗、生病、子女上大学等。
  总之,应激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你如何调控它,词控得好可能成为好事,调控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坏事。
  (2)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调节
  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词节是消除应激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这里主要是指在营养、睡眠、运动和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在营养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运动方面要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有助于消除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疲劳;在学习方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果身体不好,不要长时间学习,应先把身体锻炼好,否则既不能高效率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怎样应对挫折
  1.什么是挫折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许多坎坷。常言道:“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对于大学生来讲,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也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经济紧张、情场失意、求职不成、理想破灭……这些事件都会使我们产生紧张、焦虑、失望、悲哀、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即所谓遇到了挫折。
  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如士兵攻城不克,学生高考不理想。但心理学上的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动机或目标不能达到时的情绪状态。它强调的是主体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反应,如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表现出来的沮丧、悲观、抑郁、懊恼等情绪。因此,心理学上的挫折与我们生活中理解的挫折不尽相同,它更强调挫折的主观感受性。因为面对同一种挫折状况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一些人眼中的成功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失败,所以挫折情景并不一定能导致挫折反应,关键在于对挫折的认识和感受。
  挫折有大有小,比如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同事间的摩擦,这些都属于不经意的小事,但积累起来却会消磨人的锐气。失去亲人则往往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人生的精神支柱,弓I发人生危机。
  2.引起大学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挫折的原因一般可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两种:
  (1)客观环境因素
  有些挫折并非由主观因素造成。如一个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学生,本人非常渴望读书深造,但由于父母无经济能力供其上学而不得不放弃学业。
  客观环境因素通常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雪崩及人的生老病死等;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如学非所用、女大学生择业受歧视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家庭和学校因素引起的挫折在社会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如父母离异、亲人病故或学校管理方面带来的挫折。
  (2)个体主观因素
  个体主观因素分为个体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动机的冲突两种:个体主观条件的限制是指个人智力、能力、容貌、身材、生理缺陷或疾病所带来的限制,如色盲的学生不能进入医学院或美术学院学习,身体有残疾的人遭到别人的歧视与嘲笑等;动机的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从而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拿大学生来讲,临近毕业时,既想继续求学深造,又想早日进入社会谋求职业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这样就形成了双趋式冲突;有的大学生既想谈恋爱,又怕谈恋爱耽误学业,就形成了趋避式冲突。
  在现代社会,动机冲突是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内容也很多,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冲突;专业与兴趣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07: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3.挫折的情绪反应有哪些
  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往往会伴随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其表现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愤怒的攻击
  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发泄,便同时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攻击,另一种是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如大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就是直接攻击行为。直接攻击常常表现为怒目而视、辱骂对方或拳打脚踢。一般对自己的实力、权利或其他方面有自信的人往往采取直接攻击行为。
  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挫折后慑于对方的权势或实力不敢直接攻击,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间接攻击有三种形式:一是转向自己,当受挫者面对挫折感到悔恨、无能或自卑时常常责备自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甚至自残;二是转向他人,寻找“替罪羊”,这种人往往不敢得罪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如领导、长辈,便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自己的家人或弱者身上,如在单位受领导批评,回家拿妻子和孩子出气;三是转向不相干的人或事物,如摔盆打碗、翻桌砸椅等。
  (2)不安
  这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在情绪上表现出的不稳定、忧虑、焦虑等现象;同时在生理上出现头昏、心悸、盗汗、胸闷等症状。如契诃夫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在将一个喷嚏喷到将军的脸上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担忧、顾虑、恐惧、悔恨等悄绪就是典型的不安表现。
  (3)冷漠
  这是一种与攻击行为完全相反的情绪反应。它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在表面上表现出一种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反应比愤怒更可怕。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绝望心情。如二战时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或俘虏们最初对他们所遭受的非人折磨都表现出愤怒与反抗,并企图逃亡,但后来当绝大多数人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便绝望了,于是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奴役、饥寒、疾病与死亡。集中营里的幸存者们多年后仍未改变这种冷漠的情绪。
  (4)退化
  这是指个人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行为,也叫倒退。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当一个成年人受到挫折时,在情绪反应上像个儿童一样,满地打滚,又哭又闹则是退化的表现。
  4.影响挫折体验的因素
  面对同一挫折状况,每个人的体验不同。有的人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轻生;而有的人则投身于学习、工作之中,取得杰出成绩。影响大学生挫折体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抱负水平
  这是一个人为自己的行为所确立的目标标准。标准越高,一般越易遇到挫折。在确立目标标准时,要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抱负水平过高,不考虑切身实际,好高骛远,结果不得不接受失败。如有的大学生永远追求第一,无论在学习成绩上还是在其他能力上都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由于目标过高难以实现,整日生活在担心失败的阴影中,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另一种表现是抱负水平过低。抱负水平过低,不经努力目标就可以轻而易举达到,会使目标失去激励作用。如有的大学生在学习上追求“60分万岁”,大学期间“不求成功,但求无过”,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
  确立抱负水平应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确定目标。使确立的目标既有可能实现,又具有激励作用。
  (2)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也称耐受力,即个体受到挫折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
  面对挫折每个人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有的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长吁短叹,自艾自怜,颓废沮丧甚至精神崩溃;有的人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仍不低头,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直至胜利。大学生心理失常或轻生多因承受不起挫折打击所致。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对增进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①挫折的认知。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想法和观点。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识水平不同,即使挫折状况相同,但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却是不同的。面对饥饿齐人宁愿不吃“嗟来之食”而死,而韩信则能忍得胯下之辱;面对恩怨,有的人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而有的人则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面对恋人的分手,有的人抱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想法,沉湎于过去难以自拔,精神恍惚,寻死觅活,而有的人则能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理念摆脱失恋的阴影。
  ②生理条件。一个身体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要比一个疾病缠身、生理有缺陷的人高,这是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身体健康就可以更好地抵御疾病侵扰、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不易感到疲劳,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而体弱多病者面对挫折则更会增添他们身体的负担,甚至会产生意外。林黛玉与鲁智深相比显然后者更经得起打击。国外有学者研究发观:体弱多病者在经历丧偶打击后的一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身体健康者高78%和300%。
  (3)挫折经历
  研究表明,一个人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及遭受挫折的频率会影响其挫折体验。如果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困苦艰辛的生活或遭受过挫折的打击,那么其挫折承受力就强。相反,一个整日养尊处优、一帆风顺、极少受挫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很难承受。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人。
  现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差。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简单且顺利。在家庭中备受宠爱,除了学业外,不必为生活发愁,再加上昔日在学校曾有过的成功与荣誉使他们的自尊心、虚荣心过强,面对挫折往往很难承受。
  当然,挫折并非越多越好,挫折频率也并非和挫折承受力成正比,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物极必反。如果“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接连遭受挫折反而会使承受力降低,甚至导致心理疾病。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因接连遭受打击而导致精神失常的。
  (4)个性因素
   一个人的个性,如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对挫折承受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就强;反之,性格内向、悲观、懦弱、自卑的人挫折承受力就弱。此外,一个人的动机是否强烈、兴趣是否浓厚、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都会影响其挫折承受力。如果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信念,那么就会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去实现其理想和目标。化学家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弟弟炸死,父亲重伤,自己也多次被炸伤,险些丧命,但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这种挫折承受力来源于他坚强的个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07: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5.怎样战胜挫折
  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挫折呢?
  (1)正确对待挫折
  首先应该认识到,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因为人生活在充满着矛盾的社会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一生中遭遇过重大挫折。世界上各行各业凡有巨大成就者都对成功道路上的挫折有着深刻体验。美国著名科学家、大西洋第一条海底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有两个字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
  其次,还应该看到挫折并不是只有弊而无利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是不经历失败就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的。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应该看到,挫折可以增强一个人解决问题的韧性和能力。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失败可以让人积累经验,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继续前进。挫折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同时也能催人成熟。大学生正处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多愁善感阶段,过于顺利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很少能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与失败,在心理上表现出相对单纯、任性、冲动和过于理想化的特点。大学生在经历挫折或坎坷之后,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人生理想等方面会更趋于成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将会更理智、现实,同时还有利于塑造坚强的个性。
  (2)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些挫折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比如交友不慎、麻痹大意、方法不当等。有些人因此心情沮丧、自怨自责、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其实,大可不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相同的错误,并且能很快改正错误。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英雄、科学家都犯过错误,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方式方法避免重蹈覆辙。作为大学生来讲,当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受挫时应及时察过醒非、重整旗鼓、振作精神、改变现状,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适当的时候可以调整目标,而不应固执己见,“不见棺材不落泪”。儒勒·凡尔纳曾写过一部小说《倔强的凯拉班》,其主人公凯拉班是一个极端固执的人。他宁愿克服重重困难,绕过整个黑海也不肯交纳一点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关税。旁观者清,在我们看来凯拉班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执拗而让自己绕那么大一个圈子。但固执的人总以“我乐意”、“我愿意这样做”等不可理喻的托词为自己辩护。
  从失败中吸取敦训,重新塑造自己,包括四个阶段:
  ①找出失败原因。美国学者海厄特将失败原因分为九类,以此为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自己。它们分别是:缺乏交际才能;个性、价值观念与事业、环境及合作者不吻合;害怕失败,不敢全力以赴;机遇与运气不好;不良习惯与自毁行为,不愿为成功而努力;精力过于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做事;性别与年龄歧视;管理不善;踌躇不前。
  ②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失败能为我们带来的最大转机是赋予了我们一个重新选择、塑造自我的机会。失败是对事件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自己、他人和社会对结果的一种解释。在你从失败中汲取力量,重新驾驭自己的生活时,不仅要客观地寻找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过去,从中找到成功的种子。
  ③重新认识事业目标。人生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失败有时并不是由于你的能力、学识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于你错误地选择了目标,而失败正是给了你一个重新思考、从错误中解脱的机会。肯德基的创始人一生从事了无数职业,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到了退休年龄时,开始搞快餐业,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了今天的霸业。
  ④扩大选择范围,挣脱羁绊。在失败的关头,要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选择的机会,扩大你的选择范围,一般可循环利用你的才能:变爱好为职业或重新创业。
  (3)不苛求自己与他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很多挫折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过高要求。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与个性因素不同。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设置行为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要盲目攀比,苛求自己,这样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对他人要宽容,体谅别人的过错和难处,允许别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对他人过于苛刻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上的挫折。
  (4)建立心理防卫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遇到矛盾、挫折,受到挫折后,人们往往会出现愤怒、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引起身心疾病。为了减轻和避免挫折带来的痛苦,可采用防卫式反应机制应对挫折。所谓防卫式反应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采取的防止或减轻挫折给心理带来的痛苦和不安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对摆脱烦恼、恢复心理安宁与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其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①文饰作用(合理化解释)。文饰作用又叫合理化解释,这是指个体无法达到追求目标或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时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原谅自己或为自己辩解,用以达到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反应。而所谓的理由和借口往往是不客观的,通常采用贬低目标价值和抬高个人意识的方法来阐明现实状况的合理性和自己选择的自愿性,文过饰非,歪曲事实,给自己一个“合理化解释”,以减轻痛苦和责任,维护面子。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捡到个柠檬说柠檬甜;失恋者常说对方不值得自已去爱;学生考试不及格,常说考试题目太难。文饰作用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它能使个人保持心理稳定,免于心理失衡。这种方法适合偶尔及短期内使用,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化思维方式,往往会助长惰性心理,使人不思进取,如阿Q惯用的精神胜利法。
  ②替代与升华。替代是指当某种需要和目标不能实现时,通过另一途径满足需求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别的目标取而代之,有时也称补偿。这是以一活动的成功来弥补另一活动的失败,以克服受挫心理的适应方式。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考不上大学就去参加自考等。升华是替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是指人受挫折以后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转移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崇高的活动中去。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自我防卫方式。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作者把内在的冲动加以升华,而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表现的结果。如屈原激愤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成《史记》等。
  ③幽默。幽默是指当自己处于尴尬处境时,运用有趣、诙谐的语言或动作改变气氛。
  ④期望。期望是指受到挫折后寄希望于未来,努力奋斗为将来的成功做准备。如勾践的卧薪尝胆。
  (5)增强自信,化逆境为力量
  英国科学家贝夫里奇曾说:“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面对挫折我们要增强信心与勇气、迎头搏击、笑傲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挫折的错误认识。
  【案例】 轮椅上的大师
  史蒂芬′霍金(1942~)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生朋友们,你的生命如果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剑”,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青春的“剑”更锋利些,就勇敢面对挫折的磨砺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5-5-3 05:00 , Processed in 1.1383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