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按其表现形式(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其中,应激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1.心境、激情与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并具有渲染作用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等。心境持续的时间较长,抑郁、忧伤的情绪可以延续几天、几月甚至数年。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事件的重要性,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越大,引起的心境就越持久。另外,个性特征也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心境持续的时间不同。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并不是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古人云:“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在心情愉快时,对许多事物都会产生欢乐的情绪,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悲伤时,则会感到月愁云淡、风悲雨凄。
心境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但有些原因通常是意识不到的。一般来说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是否成功,工作是否顺利以及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疲劳程度、环境事物、季节气候都可以引起心境的变化。
心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的心境使人情绪高涨,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并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情绪消沉,阻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并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积极、良好的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激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惊愕等。一般来说,激情的产生,是强烈而突然的,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体内活动和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狂喜时,手舞足蹈;发怒时,暴跳如雷;恐惧时,面如土色,有时则以一言不发、呆若木鸡、萎靡不振等极端形式表现出来。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与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有关。另外,意外的冲突和过度的抑制也会引起激情。例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就容易引发激情状态。
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价。但是激情可以在其发生前加以控制,运用自己的意志转移注意力,可以减弱激情爆发的程度。此外,加强对激情不良后果的认识,也有利于控制激情。但激情并不都是消极的,如战士为了正义事业去冲锋陷阵时需要激情,诗人写作时需要激情,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去拼搏时也需要义愤填膺的激情。
(3)应激
应激是指由于意外的刺激引起的紧张状态。在英文中,应激与紧张这两个词都是"stress",它是指由于不良刺激引起的机体的不适状态。但这两个词的含义略有区别,应激主要是指应激源所引起的机体的超负荷状态,而紧张是指超负荷应激状态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紧张是应激的外在表现。应激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应包括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
应激是由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组成的,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机体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则警戒反应症状消失,开始进入应激的第二阶段一一抵抗阶段。在抵抗阶段,机体竭尽全力抵御应激状态,并试图通过与应激状态的抵御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如果机体的努力获得成功,机体将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机体将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一一疲惫阶段。
由于在抵抗阶段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均有大量消耗,因而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能量消耗相对减少,出现头昏、乏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调节与调整,极易引起身心疾病。
2.应激状态下的身心反应
应激是一系列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综合表现。从表面上看,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似乎是相互独立的东西,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1)生理反应
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其紧张反应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个机体的综合反应。表现如下:经常体验到神经抽搐或肌肉痉挛,如机体某一部位不由自主地跳动,眼睛和脸部发紧,并伴有肌肉有节奏的跳动等;经常清嗓子、抽鼻子、感到气闷,多余动作多:经常感到背部、肩部、关节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发紧、酸痛、缺乏灵活性与柔韧性,没有食欲;行为举止拘束、紧张、动作僵硬,人多时无所适从、不自然,经常摆弄手指或身体其他部位;皮肤经常无缘无故发痒,而且吃药也不起作用;全身无力,生理机能紊乱。
持续的应激会大大消耗机体的高能物质,使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支持,体内生理平衡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
(2)心理反应
应激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有时二者是同时表现出来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理反应主要有:心烦意乱、疑神疑鬼;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奄无头绪;情绪不稳定,常感到压抑、焦虑、慌张并且易激怒、易哭泣;心里空虚、缺乏自信、丧失兴趣、防卫心理较强。
心理反应通常是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如心烦意乱表现为急躁、爱发脾气;情绪压抑表现为沉默、行为退缩、行为减少等。
应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很容易引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理反应,例如失眠、脱发等。
3.影响应激的因素
(1)自然因素:火灾、瘟疫、海啸、台风、雪崩、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
(2)社会因素:战争、政治迫害、种族歧视、宗教冲突、难民迁移、经济萧条等。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人的压力因其重要程度不同而不同,如丧偶、亲人亡故、离婚、刑事处分等对人的压力就居于前列。
引起应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通常不能直接引起个体的应激。研究表明: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因素,如生活体验、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应付能力、健康状况、理想和信念、社会支持等。
4.应激的调适
应激是机体面临紧张情境时产生的一种自主性反应,这种自主性反应的实质是自我防御,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但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就会引起机体内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损耗,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词适方法,以应对应激。
(1)正确认识应激
应激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不经历应激。据报道,美国有40%的人服用安定剂。日常医疗工作中有50%~乃%都是处理与应激有关的疾病,如头痛、高血压、意外事故、酒精中毒、溃疡病、心脏病及精神病等。
应激可造成恶性循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没有食欲,没有兴致,不愿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事情。由于营养不良造成抵抗力下降,不与他人交往又会引起抑郁,令人身心疲惫。
但对于应激也要消除以下几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应激总是坏事。这是对应激最普遍的误解。事实上,应激常常能提高人们的活力。不论你是否喜欢,生活中不能缺少应激。没有它,人们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很多人就会选择休息而不去工作、学习。试想不工作、不学习,人类社会的很多伟大成就怎么会产生呢?应激本身并非坏事,是否有害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掌握。如果我们能控制应激,那么,任何应激都可被视为一种动力。
第二种误解:应激源都是灾难事件。有些人认为,应激来自于死亡、疾病、离婚、失业、地震、洪水等消极事件或灾难事件。其实不然,很多积极事件也会产生应激,如结婚、迁居、生育、升职、子女上大学等。这些事件虽然是生活中的喜事,但它可能会增添你经济上、精力上的负担,令你不堪重负。
第三种误解:应激会妨碍人们取得好成绩。很多人试图减少应激,以图事业成功,家庭和顺。事实上,应激也有积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活动中,如体育比赛中,适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增强活力,取得好成绩。
第四种误解:只有领导者才能遇到应激。有些人认为领导的责任重大,每天面临的应激事件也就多,一般人可免受应激之苦。事实上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员,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电话接线员,他们所面临的应激更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每个普通人都在不断面临应激事件,如下岗、生病、子女上大学等。
总之,应激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你如何调控它,词控得好可能成为好事,调控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坏事。
(2)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调节
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词节是消除应激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这里主要是指在营养、睡眠、运动和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在营养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运动方面要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有助于消除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疲劳;在学习方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果身体不好,不要长时间学习,应先把身体锻炼好,否则既不能高效率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怎样应对挫折
1.什么是挫折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许多坎坷。常言道:“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对于大学生来讲,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也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经济紧张、情场失意、求职不成、理想破灭……这些事件都会使我们产生紧张、焦虑、失望、悲哀、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即所谓遇到了挫折。
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如士兵攻城不克,学生高考不理想。但心理学上的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动机或目标不能达到时的情绪状态。它强调的是主体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反应,如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表现出来的沮丧、悲观、抑郁、懊恼等情绪。因此,心理学上的挫折与我们生活中理解的挫折不尽相同,它更强调挫折的主观感受性。因为面对同一种挫折状况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一些人眼中的成功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失败,所以挫折情景并不一定能导致挫折反应,关键在于对挫折的认识和感受。
挫折有大有小,比如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同事间的摩擦,这些都属于不经意的小事,但积累起来却会消磨人的锐气。失去亲人则往往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人生的精神支柱,弓I发人生危机。
2.引起大学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挫折的原因一般可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两种:
(1)客观环境因素
有些挫折并非由主观因素造成。如一个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学生,本人非常渴望读书深造,但由于父母无经济能力供其上学而不得不放弃学业。
客观环境因素通常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雪崩及人的生老病死等;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如学非所用、女大学生择业受歧视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家庭和学校因素引起的挫折在社会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如父母离异、亲人病故或学校管理方面带来的挫折。
(2)个体主观因素
个体主观因素分为个体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动机的冲突两种:个体主观条件的限制是指个人智力、能力、容貌、身材、生理缺陷或疾病所带来的限制,如色盲的学生不能进入医学院或美术学院学习,身体有残疾的人遭到别人的歧视与嘲笑等;动机的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从而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拿大学生来讲,临近毕业时,既想继续求学深造,又想早日进入社会谋求职业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这样就形成了双趋式冲突;有的大学生既想谈恋爱,又怕谈恋爱耽误学业,就形成了趋避式冲突。
在现代社会,动机冲突是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内容也很多,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冲突;专业与兴趣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