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25|回复: 0

[资讯] 特别策划:全军心理服务进行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8 0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军心理服务进行时
  ◎策划人语
  2009年8月30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心理服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随后,四总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去年,新修订和颁布实施的《政工条例》和《三大条令》再次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心理服务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部队建设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明显增多,基层官兵不仅要经受艰苦和危险的考验,甚至可能直接面对流血牺牲,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官兵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据心理专家对某部1280名官兵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社会和家庭影响、特殊经历、军营紧张等因素,官兵中有心理问题的约在50%以上,且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基层部分官兵中独生子女、地方大学生干部和士兵、直招士官的比例增大,一些青年官兵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军人心理健康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军队的质量。做好基层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广大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最大限度提高战斗力,赢得未来作战的胜利。美国军事学家dyiskeii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各种高新技术武器逐渐装备并应用于部队。这些武器在带来强大威慑力和杀伤力的同时,也给武器使用者带来思维方式的冲击和心理压力。而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手段、指挥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战争的突发性和残酷性将会大大增强,心理战理论和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更新,思想渗透、精神瓦解的心理战策反活动将会不断加剧,这都对部队官兵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服务就是为官兵铸造心灵盾牌。从近几年我军遂行抗震救灾、维稳处突和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看,及时有力的心理服务工作,对保持基层部队高昂士气、增加凝聚力和提高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导 读
  ◎一位心理专家的不完全心理档案
  ◎心情“感冒”面面观
  ◎打赢路上“加油站”
  ◎官兵自我心理调节的8个关键词
  ◎外军心理服务工作扫描
  
  ·一位心理专家的不完全心理档案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军便组建医学心理研究室,30多年来,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军队改革进程,部队心理健康事业乘势而起,追求官兵心灵晴空的道路上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
  30多年沧桑巨变,部队医学心理健康事业经历了哪些变革,现在开展的如何,又有哪些新的变化?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与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南京军区第102医院副院长张理义一同回顾了部队医学心理健康事业的诸多变化。
  80年代,心理健康=心脏健康
  记者与张理义的交谈,就从他最早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开始:“我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湖南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进修回到医院后,在全军率先组建医学心理研究室,并尝试着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可是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病人光顾,总算是来了两名战士患者,还是从别的科室介绍过来的。”
  战士如此,领导也是这样。1984年张理义带队来到某守备区为官兵进行心理服务,该部的一名团政委竟然说:“张医生,我们的战士刚进行过心电图检查,心脏没问题……”
  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少?不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是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扯在一起,大凡有心理疾患的官兵,都羞于公开面对陌生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军事心理学在我国是一片从未涉及的领域,张理义成为了部队首批心理咨询师。我军官兵的心理共性,陆、海、空、二炮、武警等各军兵种部队的特性,平、战时的心理状态,驻高原、边疆、内陆、山地、平原、海岛、城市等不同区域官兵的心理特点,被他一一把脉,细致剖析。从那时起张理义和战友们每年至少有两个月深入到全军的作战部队中,为基层官兵服务,到现在为止从未间断。
  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官兵大多经历了一个由不了解到了解、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1987年,他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进修期间,单位规定值一天班,补休两天,他把所有的补休时间攒在一起,跑到附近的一个高炮部队去为官兵服务。张理义刚去时,部队首长有点儿不以为然,他也没计较,把背包往连队的铁架床上一扔,和战士们一起嘻嘻哈哈地吃萝卜肉丁包子改善伙食,和官兵们“五同”,给他们做“心理按摩”,如此几年坚持下来,这个昔日不时冒泡捅娄子、让各级首长头疼的单位不仅案件、事故、违纪问题杜绝了,而且全体官兵朝气蓬勃,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部队首长仔细一检查,发现原来是张理义这只“心灵啄木鸟”在这儿默默发挥的作用……
  90年代,从容面对“心情感冒”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军队变革步伐的加快,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官兵们的“心情感冒”也随之不请自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官兵,1996年11月,第102医院成立心理科和康复科。四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后,经总后卫生部批准,该院心理研究室升格为“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
  为方便让那些驻守在海岛、高山和偏远地区的官兵能够及时得到心理咨询,2002年,医院率先面向全军开通了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网站。
  网站宛若一扇沟通心灵的窗户,开通后的热线和网站上,汇聚了官兵心底的诸多困惑和烦恼。2002年底的一天,西藏军区某部边防连的一位士官发来帖子说,边防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过后,他得知自己谈了3年的女友已成为了别人的新娘,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感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看到帖子后,正在值班的张理义针对诱因,及时帮他分析了恋爱中容易出现的“自惑心理”,帮他用“转移法”、“升华法”来减轻失恋的痛苦。经过几次耐心的心理疏导,这位士官终于走出了失恋的阴霾。据统计,自热线和网络开通以来,医院共接到官兵心理咨询“热线”4万多人次,网络咨询服务8000多人次。
  此外,为了适应未来战场需要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医院在全军率先配备了心理卫生服务车;为了能够及时和方便地指导基层部队医院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医院首次依托“军卫2号”工程,开设了远程医疗会诊和教学系统;为了在未来战时条件下快速抢救伤员,医院率先研制了适合战时心理伤救护的新型电子伤票等。
  从官兵们谈心理“色变”到从容面对心情“感冒”;从说人心理有病等于骂人的年代到心理咨询进入官兵的日常生活之中,心理服务的思想观念变化明确地告诉我们,伴随着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转型应运而生的心理健康工程,已经逐步得到官兵的认可和好评。
  新世纪,心理服务加速度
  说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就不能不提到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的里程碑事件。2005年10月2日,福建某部86名官兵遭遇强台风引起的泥石流袭击而牺牲,一时遇难者家属来队多达2200余人。10月4日,张理义率心理救援专家组千里奔赴救灾现场。
  经过21天的奋力救治,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的心理障碍终于获得痊愈或好转。总后领导高度评价说,这是我军首次在处理灾难事件中起用心理医生,并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此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张理义带领心理专家对另一突发灾难事件实行心理干预是在2006年安徽某地发生的飞机失事事件中。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上级领导就做出指示,让张理义带领心理专家组迅速前往灾难现场,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并实施干预。当时遇难者家属的身体和心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经过心理和药物干预3周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正是这两次突发灾难事件,使张理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站在一个较高层次、多角度、科学地总结,而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汶川地震灾害中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大地震撼动中国、震惊世界。瞬间,数万生命陨灭,瞬间,那些羌笛杨柳、禹王故里、熊猫之乡……将最后一笑铸成绝版的美丽。
  危急时刻,13万抗震救灾部队闻令出征,挥师汶川。5月21日,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军21名心理服务专家快速集结,奔赴抗震救灾一线。这是我军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派出的第一支成建制心理服务队伍,张理义和他的两名战友随队首批出征。
  可是心理救助工作,一开始并不像张理义想象得那么顺利,有的部队领导一听说他是心理专家,是给官兵做心理治疗来的就说:“我们的战士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钢铁英雄,哪来的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张理义耐心解释心理疏导对部队战斗力恢复和提高的重要意义,有的领导将信将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张理义投入工作。没想到开门就赢得满堂彩。随即,张理义带领大家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展开了一场场心理救援战。
  残垣断壁旁,成都军区某预备役师官兵,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心理专家的辅导。官兵们因为余震不敢靠近危房的恐慌慢慢消失;简易帐篷内,心理专家耐心地向一位战士讲述着如何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和风细雨般的心理疏导,驱散了战士心头的阴霾;泥泞的山道边,执行运送物资任务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们,正在随队心理专家组织下交流着如何增强心理防护问题,官兵们心中的一个个问号被拉直……
  从都江堰到平武,从绵阳到理县,从救援现场到部队营地,从执行任务途中到灾后重建现场,到处都活跃着军队心理服务专家的身影。他们将心灵的阳光洒向了每个官兵的心田,为保证抗震救灾部队战斗力持续旺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部队以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诸多启示。
  从“用兵一时”到“用兵千日”,多样化军事任务日趋常态化,心理服务工作要始终瞄准“临战”状态,常抓不懈。在重灾区平武县城的废墟上,张理义和他的心理服务队连续加班加点,展开了“地毯式”的心理服务。第一个星期,他们共为800多名救援人员提供了心理服务,组织集体宣讲20多场,实施个体心理干预100余人,并在第一时间根据5000余份心理问卷完成了灾区官兵心理问题评估报告,为抗震救灾总体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保障健康”到“提升战斗力”,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是保持部队持久旺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救灾过程中,在张理义和心理专家的干预下,那个吃饭都要带着防护手套的战士,在灾后重建任务中表现突出,“火线”入党;那个因心理问题导致失眠的排长,带领战士完成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任务,被评为“标兵排长”……
  从“单一形式”到“多样模式”,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复杂化,要求心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多样化服务保障新模式。在汶川抗震救灾中,13万大军云集灾区,各部队在10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展开救援工作。面对保障地域广、战线长等不利条件,张理义和全军心理专家服务组的同志们通过一线伴随保障、定点开设门诊、开通咨询电话、发放防护手册等方式,使心理服务保障工作始终向抗震救灾最前沿延伸,满足了复杂环境下救援官兵的心理保障需要。
  伴随着部队编制体制的调整,第102医院开始担负起全军尤其是驻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所有陆海空军部队的精神和心理疾病防治任务。2008年7月,医院投资1400多万元建起了融住院、医疗、康复、评残为一体的康复中心,为部队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为官兵心理健康解忧。
  人才是推动部队各项工作发展的第一资源。心理服务工作概莫能外,没有大量的心理专家人才支撑,就不会有这项工作的蓬勃发展。
  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场景:丛林迷彩、荒漠迷彩、海洋迷彩、山地迷彩……去年10月份,来自全军各部队的60多名心理兼职医生齐聚一堂,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不敢想啊,30年前心理医生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任何相关的专业基础,现在你再看,心理学博士、硕士多得不得了!”张理义聊起心理人才队伍时,深有感触地说。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30多年来,全军心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队伍规模迅速扩大。医院心理专家们的铿锵足音响彻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他们闪光的足迹在各个战位上激情飞扬,为青年官兵的心灵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学历层次显著提高:现在心理专业干部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由过去的不足10%上升到90%多,以博士硕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
  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全军心理医学领域人才从2大系列扩展到8大系列,基本覆盖了我军部队心理学科的各个领域。
  走进演兵场,进入大讲堂。而今伴随着“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心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在部队发展建设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呈现出大好局面。
  近年来,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官兵维和任务日趋增多。前不久,某部军营的大礼堂内,选拔前往某国执行维和任务的筛选工作现场内,官兵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填写着一份《中国军人心身健康量表》的问卷调查。
  据了解,这套量表是由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张理义牵头研制的,它填补了我国心理健康评估的空白。目前已经在全军186个单位推广使用,为新兵入伍、学员入学、司法鉴定等心理疾病的筛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据张理义介绍说,今年新兵入营后,医院先后派出5批18人,深入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指导战区部队对所有新兵进行精神和心理疾病筛查,有效地把住了新兵质量关,为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雪域高原到东南沿海,从塞北边陲到南国海岛,官兵们在心理咨询网站上,随意查阅心理困惑的答案;在热线电话中,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各种苦恼;在心理门诊上,直面医生,解开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如今,官兵们早已不再视心理问题为洪水猛兽,已然把心理服务当成他们摆脱烦闷心情,放松心态的一个重要渠道,心灵阳光正在浸润着每一位官兵的生活。
 
  ·心情“感冒”面面观——从各军兵种常见心理问题说起
  海军官兵常见心理问题
  海军部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近年来,随着海军建设不断推进,亚丁湾护航、舰艇编队出访、跨海区演习等训练任务愈发频繁。据调查显示,海军官兵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航行期间海军官兵常见心理问题
  ■睡眠节律障碍。船舱内噪声持续作用,船体的震动和摇晃,空气污染、酷热、光照不足等都会加重官兵的心理负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视力疲劳、精神疲倦及其他不良心理反应;加之海军官兵在出航过程中,因为远航的时差、海域时差以及温差的迅速变化,扰乱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性,都会使官兵出现入睡困难、易醒、工作时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睡意。
  ■焦虑反应。海军部队航行过程中舰艇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存在高温、高湿、震荡、空气质量较差等问题,加之出海时间较长,在海上航行时,长时间看不到陆地,信息相对闭塞,官兵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如果舰队官兵对航行中环境和生活规律等改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时,就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心跳加快,出汗、脸色苍白等症状。
  (二)非航行期间海军官兵常见心理问题
  ■行为懒散。部分官兵认为执行海上任务过程中,曾历尽艰辛、紧张甚至危险,停泊后理应放松。当官兵精神、躯体过分松懈时,就会出现懒散现象,具体表现在对日常工作消极应付,不推即躲,行动缓慢,得过且过。
  ■寂寞、空虚感。一些单位对训练和航行之余的时间未能科学安排,尤其到了节假日,大部分干部上岸回家后,士兵舰员中就会有人感到无所事事,加之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丰富的文体活动安排,导致引发部分官兵产生寂寞、空虚的感觉。
  空军飞行员常见心理问题
  飞行是一种特殊劳动,它是现代社会最复杂的劳动类型之一。飞行中,“人”、“机”、“环境”、“任务”紧密相联又互相制约。飞行人员在空中容易受到低气压、正加速度以及气象、地形等多种复合因素影响,经常会达到和超过身体耐受极限。面对安全压力大、心理负荷重的特点,空军飞行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
  ■飞行紧张心理。飞行紧张是一种航空飞行中的应激状态,这时飞行人员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驾驶水平降低。飞行紧张多发生在飞行学员身上,具体表现为修正动作时粗猛且不准确,注意范围缩小,对各种信息不能迅速地加以综合判断,对飞行中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轻微者可通过意志努力来保持原有水平。严重者可出现情绪木僵状态,容易发生操作失误,酿成事故。
  ■航空不安反应。适度的航空不安反应是一种警戒性因素,属正常现象,它有利于飞行人员尽快适应飞行活动。但当不安反应继续发展而失去警戒性质时,则会发展成为高空恐惧症。飞行员发生高空恐惧症后,会感到自己飞行的空间无限辽阔广大,自己非常渺小,感到这高空空间是人机最不安全的因素,只有迅速离开这种环境才行。
  ■空间定向障碍。空间定向障碍是飞行员在飞行中,对自己驾驶的飞机位置和姿态产生错觉的一种现象。据研究,有93%以上的飞行员发生过空间定向障碍。由于人在地面生活的空间定向是通过视觉系统和本体感受器系统输入有关信息,经过大脑整合,并与既往经验相联系而实现的。但在飞行过程中,由于人的不完全适应,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感觉错误,并将不适当的信息输入大脑,或大脑对正确的信息产生感觉错误而发生空间定向障碍。
  武警官兵常见心理问题
  武警部队担负着一个地区的日常执勤和突发事件处置任务,官兵必须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任务。具体来说武警官兵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一)静态执勤中的心理问题
  固定点执勤是武警部队执勤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执勤目标固定,设施完善,易产生轻敌和麻痹大意思想。此外,单一固定的执勤方式,也会使官兵产生枯燥、厌倦情绪,容易丧失警惕性。
  (二)动态执勤中的心理问题
  武警官兵所执行的动态执勤任务,大多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展开,尤其是在处突中官兵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1.期待性焦虑:当部队接到紧急任务后,官兵可能会出现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没有把握,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心神不宁等期待性焦虑反应。
  2.行动中的负性情绪:
  ■惊恐心理。武警部队官兵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时,尤其是面对不法分子的攻击时,容易产生紧张感,甚至会出现恶心、呼吸急促等现象。
  ■气愤心理。当危害社会安定的事件发生后,绝大多数战士会产生非常气愤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一些战士思维失控,酿成过火行为。
  ■急躁心理。青年官兵执行任务喜欢速战速决,在遇到事态难以在短时间平息的情况时,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尤其是长时间固守某一目标,执勤过度紧张疲劳时,急躁情绪会更加强烈。
  ■心理衰竭状态。长时间的执行任务,使武警官兵处于饥饿疲劳、缺乏睡眠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都容易使参加行动的官兵体力和精力处于一种耗竭状态。
  3、行动后的应激障碍。在经历了处突和执勤任务事件之后,部分武警官兵会在想象或梦境中再次体验到惨烈的创伤性情境,少数人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失眠。
  二炮官兵常见心理问题
  二炮官兵担负着重要的训练和试验任务,其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同时,由于部队性质需要,驻地又较为偏僻,这些都容易引发官兵的心理问题。
  ■孤独寂寞感较强。二炮部队的特殊性决定了官兵大多驻扎在偏远地区,新鲜信息来源渠道少是客观存在的情况。而人对单调生活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官兵主要表现出起初缺少主动性和激情,逐渐少言寡语,甚至出现无助感。
  ■心理疲劳因素较多。二炮官兵生活节奏紧张,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和长期紧张脑力劳动,容易导致官兵心理活动异常,出现心理疲劳。一些入伍时间短或刚从地方大学特招入伍的官兵,在面对陌生而复杂的职业和技术时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承受压力相对较大。二炮部队是一支高技术部队,由于其任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所以官兵承受的压力比以体能训练为主的部队官兵大得多。另外,部队为了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生活节奏快、训练强度大,一些官兵对高技术战争存在“恐高”心理,这些都会给官兵造成心理压力。
  ■ 紧张恐惧情绪较高。二炮部队的技术特点决定不管在组织指挥或是训练实施上都难于和复杂于其他兵种。官兵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密切协同,尤其是在强调高度合成性的训练中,需要官兵反复、深入地进行协同操练,并要求各种技术动作和指令输入准确无误,这些都很容易使官兵产生紧张恐惧情绪。
 
  ·打赢路上“加油站”——解析影响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


  野外驻训常让“心灵纳纳凉”
  【军营镜头】炎炎夏日,皖东某野外驻训场。作为蓝军侦察分队长的南京军区摩步某旅特务连中士班长苏连荣,刚刚带领战士结束扛原木、过沼泽、攀高墙等高强度训练,就接到了支援驻地百姓抢险的任务。原来,由于前几天长时间的大雨,驻地附近的小河河堤被冲垮,情况十分危急。领受任务后,苏连荣迅速带领小分队战士赶赴现场,冒着近40℃的高温酷暑与大家一起扛沙袋、搬石头,奋战3个多小时,终于抢修好了河堤。傍晚,大家结束抢险工作回到帐篷休息,战士小李和小王在一旁打闹说笑,满身疲惫的苏班长看到后,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心中就涌起一股无名的怒火,大声地对他们吼道:“闹什么闹,出去闹!”大家相互看了看,感到莫名其妙,扫兴地走开了。
  ☆连线专家: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汉清
  【专家解读】像苏班长这样无端地大动肝火,其实是因为“情绪中暑”所致。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常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精神状态,而在气温升高或变化幅度较大时,人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尤其是在野外,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很容易引起“情绪中暑”,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对事物缺少兴趣。
  【预防处方】要注意心理调节,静心、安神、戒躁、息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和冷处理。在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潭清水、一片绿林等各种令人凉快的景物,平静一下心情。归根结底,“情绪中暑”的内因,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野外驻训环境中,官兵应适当增加休息时间,避免发生“情绪中暑”。
  摆脱笼罩远航官兵心灵的“阴霾”
  【军营镜头】今年初,由某舰队多艘导弹驱逐舰和综合补给舰以及舰载直升机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解缆起航,远赴某海域进行跨区演练任务。22岁的战士小张就是这支编队里的一名海军战士。对于平时活泼好动的他来说,这一次历时30天的海上远航却彻底打乱了他的“好日子”。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有一种惊喜、新奇的感觉,但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远航中的枯燥乏味逐渐让他无所适从,电视等娱乐设施也成了摆设,小张感觉到无聊、空虚和无助,逐渐变得郁郁寡欢,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工作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睡眠和饮食质量也大为降低。
  ☆连线专家:全军心理专家指导组组长王焕林
  【专家解读】其实小张的这种状态已经表明他产生了心理障碍。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使他产生了心理压力,同时他又不知道如何释放这种压力,最后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
  【预防处方】针对个别舰艇官兵自我调节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在舰艇航行过程中,官兵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交谈。在航行过程中,官兵在感到心理压力比较大、不开心或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可以及时与自认为值得信任的战友或领导进行交谈,毫无保留地讲出困扰自己的事情,以此释放自己的压力。二是宣泄。运动是非常好的宣泄方式,舰艇虽然空间有限,但可以开展俯卧撑、仰卧起坐、举哑铃、拔河等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以此缓解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全身乏力等不适症状。三是放松。深呼吸就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放松过程,而且简便易行。心理学上有一种比较管用的自我放松方法:平卧在床上或选择其他比较舒适的体位,按照从头到脚从中心到外围的顺序依次进行。
  让飞行员走出迷失方向的“丛林”
  【军营镜头】2月北国,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胶州湾畔某机场受冷空气影响,薄雾笼罩,能见度小于3公里,地面温度-3℃。恶劣的天气中,一阵阵撕裂长空的呼啸,打破了初春的沉寂。一场高强度的对抗性训练在此展开:蓝方呼啸而来,欲实施精确打击;担任红方的空军某飞行团12架战鹰呼啸升空后分进反击,实施空中拦截。紧接着,组网预警、低空突袭、防御机动环环相扣。可是演练第一阶段刚结束,单飞不长时间的飞行员大刘便找到跟随演练部队保障的心理专家。原来他驾机升空后,由于强电磁干扰,飞机上通讯系统几乎全部失效,失去地面指挥引导,同长机也无法取得联系,让他顿时感到非常恐惧,“就像被蒙上眼睛投入丛林中一样……
  ☆连线专家: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施建安
  【专家解读】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电磁环境、高强度的体系对抗和未知的实战演练,是导致飞行员产生恐惧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预防处方】首先是坚持防胜于治的方针,筹建“心理咨询室、心理行为训练场”,将强化飞行人员的心理素质纳入训练内容,逐步提升飞行人员的抗压能力。其次是加强心理行为模拟练习,进行时间知觉能力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飞行员的时间估算偏差将会得到纠正,空中感知能力将会得到提升,相应的恐慌感觉也会慢慢下降。还有就是要建立健全心理档案,立足早期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实施心理干预,把飞行人员心理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围,限制在最低程度。
  帮助抗震救灾战士走出“心灵沼泽地”
  【军营镜头】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武警某支队战士小李,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援被埋群众。由于有些群众埋得太深了,他硬生生地听着微弱的呼救声渐渐消失,却无能为力,痛苦极了。南京军区第102医院心理专家张理义见到小李时,他已经好几顿饭没吃了,神情呆滞,情绪极不稳定,有时突然大哭大叫:“救他、救他,救救他啊……”晚饭后,张理义扶着小李来到一片开阔的玉米地边,席地而坐。他无比疼爱地盯着小李刀削般黑瘦的脸说:“小李啊,我知道你一直是最努力的。”小李慢慢地扭过头去,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废墟……突然,小李双手捂住脸,泪水从伤痕满布的指间汩汩地溢了出来。“啊……”他终于爆发了,“张医生,这些日子我耳边一直回响着他们绝望的呼救声、哭泣声,我穿着军装,可是在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时候却无法救他们,我真是太没用了……”
  ☆连线专家: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张理义
  【专家解读】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过程中,面对异常紧张、残酷、危险的局面,部分官兵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强迫、自责等负性心理反应。
  【预防处方】适当休息放松,保证体力充沛。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救援人员应抓紧点滴时间休息,哪怕是几分钟时间,也可以打个盹。这样做有利于恢复体力,增强心理免疫能力。加强心理暗示,注重自我调节。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能改变人的生理状况,还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意志力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学会对外倾诉,正确宣泄压力。在救灾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事情。这种压力应该及时宣泄出来,切不可闷在心里。诉说是调整情绪的基本方法,它有利于将积聚的心理能量释放出来,使内心重新获得平衡。

  ·官兵自我心理调节的8个关键词

一名战士正在享受音乐按摩椅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要学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用理智抑制情绪的冲动,及时调节消极情绪,解除精神压力
  文饰:文饰就是当挫折发生的时候,为避免或减轻挫折而产生的焦虑或维护自尊起见,而给自己的行为一种“合理化”的解释。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是主要的原因或是不正确、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
  升华:升华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转化为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升华一方面转移和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如将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
  乐观:要想成为一名心理健康阳光的军人,首先一定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保持乐观可以从学说三句话开始:第一句是“算了吧”,生活中有很多事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功的,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第二句是“不要紧”,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视角,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第三句是“会过去的”,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告诉自己“会过去的”。
  和谐:和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人的外部世界,即人、事、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避免自我中心式的交往模式,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感恩,热忱地与身边的战友相处,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和谐的另一方面是指人内心的和谐。一个人要使内心保持和谐关键是不要走极端,坚持“并存主义”。事物存在即合理,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就不要轻易去批判,不要用绝对的对错是非来判断周围的人和事,不以唯一标准衡量人和事,对于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怀着敬畏之心。
  慎欲:挫败感目前是引发官兵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轻者消极抑郁,重者引发心理疾病,原因就是我们存在着不合理的欲望。慎欲,不是让人不切实际地消灭欲望,而是让人降低欲望,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范围内,对于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也有心理上的准备。调节心境就从降低自己的欲望值做起。珍视自己拥有的,重视自己可以得到的,但要对失败做好心理准备;忽视自己得不到的,不要和别人去攀比,要知道即使自己再优秀,也总会有人比自己做得好。
  柔韧:人要学会在压力下保护自己,学会示短,学会弯曲,学会休息,我们可以拒绝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弱点,可以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这些只是为了保存实力,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潜力。
  转移:转移是把注意力从消极的心理紧张和焦虑转向其他事物,以淡化或忘记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绪反应。如心情不佳、忧愁郁闷或发怒时,最好去散散步,游览广阔无垠的土地;或是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和相声;或与人聊聊天,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是买件自己喜欢的小玩意等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一个人内心的不快。
  幽默: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着奇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摆脱尴尬难堪的困境,减轻焦虑、活跃气氛、冰释误会。幽默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故意开开玩笑,说些幽默的小故事或俏皮话,做些滑稽好笑的动作等等。但是,幽默并不一定都使人发笑,更多的则是启发人们思考。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首先应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养成遇事不愁不恼的处事态度,树立起对学习和前途的坚定信念。其次,要积极投身于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之中,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培养机智。


  ·外军心理服务工作扫描

信任训练
  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为部队心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柱。1917年,随着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由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雅基斯博士领导的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开始为战争提供帮助。1920年,英国军事学家富勒首先提出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这一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战,也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部队心理服务机构。一战期间,心理战被作为总体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领导。美军设立了许多心理学部门,武装部队设有心理部,负责军人的心理测验;医务部门中设有心理分部,研究精神病症及治疗;总参谋部设有士气组;情报部门设有精神处。在前线,美国远征军司令部设有心理研究组,负责心理战工作。各国军队也纷纷成立军事心理研究机构和心理战组织领导机构。
  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心理战作为一种“区别于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样式”,促进了部队心理服务机构的迅速发展和体系建设。美军心理战部队受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管辖,以陆军心理战部队为主体,拥有4个专业化的心理战大队(心理战群)、12个心理战营、22个心理战连。第4心理作战大队是美国陆军唯一的现役心理作战大队,下辖第1、6、8地区支援营和第9战术支援营以及1个心理作战宣传营,拥有语言专家400名,能讲35种语言。目前,美陆军师以下医疗救护站(所)均配有从事行为科学专业的军士、精神保健军官(精神病医生、社会科学工作者或临床心理学家),专门负责对战场心理创伤和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
  俄罗斯:随着苏联的解体,俄军教育内容发生根本转变,心理学被正式运用于俄军教育工作,称为“心理工作”。俄军不仅继承了原苏军的编制,在各级设立了“特别宣传部”,还在新组建的教育工作机关内设置了心理工作机构,在团一级设立了心理军官编制。俄军教育工作总局编有社会心理工作处,武装力量军种和军区、舰队教育工作局编有社会心理工作科,集团军、军、师也有分管心理工作的编制机构和人员。从1996年到1998年,军区一级心理工作机构编心理工作室、心理帮助与心理康复室(主任1人、心理军官2人、心理生理军官1人、精神病医师和药师各1人);教育工作总局心理工作处编心理工作组织室、心理工作协调室。从1998年到2000年,团增编心理矫正与康复指挥员助理,营增编心理军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9 15:00 , Processed in 1.1657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