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42|回复: 0

[资讯] 跨文化情境中新成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个体差异与培训干预的交互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4 09: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4日下午,中科院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系列沙龙活动的第四期在进取楼101教室成功举行。本期沙龙邀请的是美国奥本大学心理系范津砚助理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跨文化情境中新成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个体差异与培训干预的交互作用”(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ping orientation program with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Evidence for attribute-treatment interactions)。心理所王二平研究员、陈毅文副研究员、李永娟副研究员、孙彦助理研究员、张警吁助理研究员以及研究生们参加了此次沙龙。沙龙由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王詠副研究员主持。
  范津砚助理教授于2004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是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其博士论文获得2004年美国管理协会人力资源分会最佳博士论文奖。毕业后,范津砚博士先后在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担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心理统计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本次沙龙中,范津砚博士分享了在跨文化情境中新成员培训项目中个体差异与培训干预的交互作用的研究。研究首先通过对亚裔的国际学生进行干预培训,随后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收集被试们适应新文化情景的相应数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研究表明男性在该干预培训中获益大于女性,即男性在社会适应上的评分高于女性。高社交自信心的受训者的获益也高于低社交自信心的受训者,即高社交自信心的受训者在社会适应上的评分高于低社交自信心的受训者。范津砚博士从该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个研究的思路—“fit”(匹配)的概念。即在实际培训干预的运用上对不同的受训者特质与受训的内容的“fit”(匹配)的问题要加以重视和关注。该研究揭示了受训者特质与内容是否匹配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跨文化领域。
  随后的自由讨论部分,研究室的同学和老师与范津砚博士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通过与范津砚助理教授的交流,对组织培训、跨文化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师生们期待和范津砚助理教授有进一步深入的合作。

范津砚博士作报告

范津砚博士与研究室老师合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7 11:43 , Processed in 1.1588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