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10|回复: 0

校园同居的悔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9 13: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需要安全地爱人和被爱,但在与男友同居后,却发现他变了。
近考研了,我总是安不下心来复习,脑子里常常出现与考试不相干的事。”她心事重重地等着咨询师的反应。
“常常想哪些事情?”
“晚上觉睡不好,平时饭也吃不香,浑身上下有一种不安全感。”
凭多年经验,我知道她还未“进入角色”。一般来访者总是试图用躯体症状来遮掩心理困惑。
“临近考试有点紧张感是很常见的,考完后,这些症状自然会消除。”
“消除?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她下意识地缩了缩放在小腹前的手,脸颊泛起一阵红晕。
“腹痛吗?”
“不、不……”她似乎恐惧我进一步询问。
我好像开始明白来访者求助的部分原因。我想起不久前与省妇幼保健院的专家讨论“大学生怀孕”时的情形,人工流产室的大夫告诉我,当代大学生未婚先孕、去做人流的案例逐渐增多,当事人在手术室谈笑风生,毫无羞耻感,若劝其收敛一些,会立即遭到她们的反唇相讥:“真是少见多怪!”为何这些未婚先孕女子的观念如此“前卫”、行为如此之“酷”?自负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极其严重的自卑,她们其实是真正需要心理辅导的脆弱人群。
“月经正常吗?”
她望着我,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理医生问人家月经干嘛!
“我是学医出身,也是全省妇幼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我将自己的专业背景简短地告诉对方,以促使她更快地参与访谈过程。
看得出,我的解释使她的警觉开始放松。
“那个-----还好,不过我担心……”
“担心不来?”
她顺从地点点头。
不需要再多问了,我已经证实自己先前的假设:她恐惧自己未婚先孕!
……
“我们谈了近1小时了,我了解到你的主要困惑……过两周再来吧,我们接着讨论。”我刻意提前终止首次交谈,不进行深入分析,我布置的“家庭作业”仅仅是请她过两周再来继续讨论。因为我知道,是否怀孕已成为她求助的首要原因,两周以后她月经的“自然结果”也许能有效地排解她的心理症状,那样她就“不治自愈”了!
需要护花使者
两周以后,她来了,她告诉我不再恐惧怀孕。我肯定月经的按期来临是她转变的主要原因。
“还能专心复习吗?”我想弄清,既然恐惧的主要原因消除了,为什么还愁眉苦脸?
“我不能在教室里看书。”
“有干扰?”
“是骚扰!”
“有这事吗?”
“遇到过好几次。”
我确实曾听到过有这样的情况反映:有大学生在校园里碰到异性骚扰。骚扰者究竟是校外社会违法犯罪者还是校内的心理变态狂?我总算获得了一条线索。
“你能举例说明是骚扰吗?”
“他坐我身后假装睡着了,乘我专心读书之际,把手从背后贴到我腰背上,慢慢摩擦着往下滑……”
“你已经警觉到,为什么不制止他?”
“他趴在桌子上装睡,我回头瞪他一眼也不管用。”
“你可以给他口头警告。”
“我怕影响教室里其他同学自习,只好轻声斥责:讨厌!流氓!”
“有用吗?”我怀疑她的反抗方式还不足以使那些流氓觉悟,或是使那些有“摩擦癖”的心理变态者更加满足和亢奋。
她的回答又一次验证了我的判断。
“他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有恃无恐,竟大胆触摸我臀部!”
“为什么不给他一耳光!”
“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只好逃离教室……”
她不知道这样的逃离并未逃出真正的危险,更不知道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导致的必然选择。为什么社会上的流氓屡禁不绝?为什么这样的“色狼”得不到有力的制裁?正是有千千万万个怯弱、被动、内向、“忍辱负重”的受害人用一次次退让和“逃离”使那些流氓和患者获得满足,获得不同寻常的“成功体验”!
“就这一次被骚扰吗?”我必须鉴别,这是来访者的凭空想象还是理性申诉?是恶意攻击还是防御反应?
“有好多次,我们女生寝室每天都在议论谁或谁受到骚扰。”
我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实。因为我知道处在美好年华的大学生都喜欢谈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晚间的“卧谈会”,常常会“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把全班同学匹配排序:大哥配大嫂、二哥配二嫂……很难判断谁受到骚扰。
“我的意思是,你自己在校园还遇到其他更严重的骚扰事件吗?”
“是的,那是一天傍晚,我低头匆忙行走在校园一处并不偏僻的阶梯上,忽然前面树林里有个人走出来挡住我的去路,我朝右躲闪,他也向右;我向左退让,他也向左。这人怎么啦!等我抬头一看,吓得我一身冷汗,世上竟有这样的无耻之徒!他把裤子全部褪到膝盖以下,露出那可怕的东西……”
“你又一次逃跑了?”
“我只有逃跑,还能把他怎样?”
“你曾经在校园见到过对方吗?”
“我不记得了,我肯定他是本校的大学生。”
我诧异的是,为什么校园里鲜见的怪事都被这位来访者“邂逅”。是她有“魅力四射”的吸引力?还是看街头小报太多?显然,前者的条件是不够的,后者的可能性却存在,但不是根本原因。
“你感到四周都是色魔,你需要保护?”
“是的,我有一个男朋友,他看我没有安全的地方学习,就在外校借了一个老乡的寝室,让我每晚过去……”
至此,我明白了她深层的心理需要,她需要安全地爱人和被爱,需要一个护花使者!她申诉的有关“摩擦癖”和“露阴癖”的故事无非是向我证明,她每晚到男朋友那里去同居是有理由的。
显然,第二次会谈有了许多进展。我让她回去思考:他是你理想中的护花使者吗?
他为何不再发奋
第三次会谈是围绕“他”来进行的,那不仅是我“规定”的主题,也是她乐意宣泄自己愤怒与不满的出口。
“他原先很听我的话,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说一不二。”
“听话的男友,不是很好吗?”
“我有时觉得讨厌!我的理想是找一个有主见的男人,而他却像我的小弟弟,完全靠我养护,我为他做饭,为他洗衣,我把父母寄来的生活费都花到他身上了。”
“为男友付出可以获得快乐吗?”我很想了解她的真实情感。
“少数时间快乐,多数时间彷徨。”
“彷徨?”
“他好像觉得已经完全得到我,把我的爱看作是他生活的全部。自从跟我住在一起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读书,研究生也不报考,他不再发奋,不再努力。”
是啊,正是你的“无限柔情”使他饱食终日!正是你提前给了他婚后才能品尝的果实,他才难以保持婚前的进取心!惆怅中我依然为她的些许“后悔”感到欣慰。
“你为什么考研?”
“我想刺激他进取,其实我知道自己考不上,我是为了他才装出考研的样子……”
我终于明白,她不能专心复习考研是另有原因!这种形式上的外部动力很难推动男友的学习动机,“吃力不讨好”当然引起“彷徨”。
“你的榜样作用如何?”
“他不仅不努力学习,而且还偷人家的自行车。”
“为什么偷人家的自行车?”
“那天他借我的旧车用,被人偷了,后来看见办公楼门口有辆车没锁,就骑回来了。”
“你怎么反应?”
“我向他摊牌:要么绝交,要么把车退回原处。”
“他选择了谁?”
“当然是我。”
我幸庆女孩还有这么大的“威力”。她还能用“终止关系”的手段胁迫男友从非道德的泥潭中爬上岸!其实,这样的“胁迫”是极其脆弱的,它很容易导致极端的后果发生。
“他为你偷车、为你上刀山、下火海,你已经觉得多余,你曾想到过离开他吗?”
“想过,说过,也干过。他看到我要离开他,就跪在地上痛哭,有一次还拿着一把小刀当着我的面山誓海盟、割破自己手腕部的血管……看到他那么可怜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离开他,毕竟我曾经对他付出了那么多。”
“那么,你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这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她朝我看看,似乎明白了一点点。
这位女士,就像常来心理咨询诊所求助的多数神经症患者,明知自己的不对之处,却不能主动克服,并为之深深痛苦!
生活中的常识众所周知:摘不到的花能长久艳丽,摘到的花会很快枯萎。青年人为什么不和他或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什么要在婚前去充分品尝中年夫妇的那种单调、乏味“以母系或父系制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家庭主妇”或“一家之主”对在读大学生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看来,校园同居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悔恨!
当然,我没有批评她,我也不能够指责她。从她迷惘的眼神中,我读出了她最需要的处方。
我该怎么办
这是求助者的呼声,也是咨询工作者的主要职责。
我是一个不倾向诊断、不习惯为她或他贴临床“标签”的心理医师。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对当事人的问题缺乏判断。
这位来访者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她不满意自己的男友,她后悔自己婚前同居的行为,她恐惧未婚先孕的可能结果;她希望有个护花使者、又恨男友不思进取;她期待一个有主见的男伴,又痛恨对方小偷小摸;她恨不得离他而去、又觉得付出了太多……她为自己制造了许许多多“两难”陷阱,这些问题不解决,怎么能够安心学习或专心考研?
问题的根源也许在于她那“优柔寡断”的性格,也许是她头脑中固有的那些不合理信念:如要求绝对化,“我需要一个护花使者”、“他必须考上研究生”;还有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如“未婚先孕就完了”,“校园到处是色魔”;再如糟糕透顶,悲观、绝望、彷徨、不能自拔。正是这些不合理信念使她焦虑不安,出现部分躯体症状。
我向她开了一系列认知处方:要求她通过家庭作业、ABC(刺激事件、信念、反应)三栏目填表过程,思考、发现自己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再通过调查、辩论、质疑、夸张、逻辑推理、合理情绪想象等方法,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比如,“他只要努力进取就行”而不是“他必须考上研究生”;“我能够自卫、自给”而不一定“需要护花使者”;“我还有机会重新选择”而不是“彷徨、糟糕透顶”等等。有了合理的信念,焦虑的情绪和行为自然会转危为安,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我还想到,她的问题有一半是因为他引起的,因此,应当“对因治疗”,对“他们”实施“亚婚姻治疗”。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心理咨询诊所,我也不能强迫他来咨询,因为这是违反咨询伦理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况且,我还在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是否真正地爱他!
5次会谈告一段落,我们终止了治疗关系,因为当事人已感到满意。她不再深陷“两难”的泥潭,不再对护花使者那么“费心”。
我没有把他们撮合在一起,因为我认为Yes or No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心理医生只是给来访者一把智慧的钥匙。
在这里,我希望借此文告诉那些已经或准备校园同居的男女,前车可鉴,三思而后行!快乐与悔恨有时近在咫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多走一步,会滑落到尴尬的境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9 11:11 , Processed in 1.1451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