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49|回复: 0

[互动交流] 资治通鉴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3 17: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治通鉴 第一卷                     ---杨颂伐

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阐微:茫茫宇宙原无始无终,浩浩历史本无头无尾,自无始无终的宇宙中,从无头无尾的历史事件中,道出这有头有尾的因果关系来,不妨从这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理出头绪来!)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1]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阐微:天子之能莫大于实权,实权莫大于军壮,军壮莫大于民拥,民拥莫大于爱民!古今中外莫不依此道而行!如:希特勒之军壮,乃古今所未有,但不爱世界之民,故也不得不灭也!仁德爱民为根本,礼节名誉为枝末,根深本实则枝繁叶茂,否则就是枯枝败叶,即使一时得势,也不过昙花一现,岂能久远?天道如此!不可违也!何为天道?天道即民生也!益民生者则是顺天道,害民生者则是逆天道,顺天道者必昌,逆天道者定亡!往昔历史莫不循此理,未来社会焉能抗拒此律?况无仁德爱民之实,仅有礼节名誉之虚;并以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辨是非,不分对错的,天子无仁德,却要求臣子愚忠,是为“吃人之礼教也”,断非无根据也,故而清末民初时期,慷慨普爱之士,不惜身命推翻之。是乃这些真爱国者具备爱民之心也!有此真实爱民之心,虽无天下而得天下,无此真实爱民之行,而空有礼教虚节之清王朝,虽有天下而失天下也。若是清王朝具有真实爱民之心,天下如何能失?故而爱民为根本,礼节为枝末,爱民!爱民!爱民!得此者得天下,失此者失天下。)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阐微:夫天子真以仁德爱民,则四海之广,兆民之众,中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者,莫不奔走而服役,岂非以仁德为之根本哉!是故天子正则自威,不必以武相逼,仁则人敬,不必以势相迫,仁正具备,威敬自生,不统三公,三公自统,不领诸侯,诸侯自领,不统之统,不领之领,真正之统领也!不治而治,圣贤之道也!道以德为用,德以道为体,体用如一,德道无二!行德则是依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德则是有道,无德则是无道!无道者之昏君,即是无德之小人!不爱民之天子,为臣者不必忠于他也,否则乃愚忠也!臣者忠于君,君须实爱民,这样为臣者忠于君,即是忠于民也!春秋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也说过:“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社稷就是民!民就是天道!故而为臣者当选明君而事之,否则不但难成济世之功,反而成了助纣为孽!而且自身也难有好下场,《资治通鉴》因追随昏君而败亡的实例难以计数。人以正为贵,不必以位高低为贵;性以贪为贱,不必以财多寡论贱!位高性贱之小人,人人可笑之;位低品贵之君子,佛祖不轻之!仁德为首,才能为次,故为君者不必怕臣中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者,威逼自己所统,就怕自己心不仁,品不正,性多贪,自己不败在自己手里,别人谁能让你失败!故而天子之才莫大于爱民品正少贪。这才是“最大的大才”,才是“天子之才”!岂是“绝伦之力,高世之智”可比?若是轻“天子之才”而重“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乃不知轻重也!若是舍“天子之才”而习“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乃是本末倒置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疑少一:注或重字)也。非有桀(夏朝)、纣(朝)之暴,汤(商汤)、武(周武王)之仁,人归之,天命之,(民为天,人归之,则得天命,想不得天下都难!但需有爱民在先,才会有“人归之”在后!)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君若真爱民,为臣者能为其死,乃是本份职责,更是无尚光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与史不同,查无微子让国之事,但微子有先见之明,纣无德屡劝不听,离纣而去,借以得保存商汤之血脉。)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季札却有让国之事,其德其才当时有南季北孔之称,让?与不让?需看哪位更有益于天下,更爱民,不可以一虚名,而误天下苍生!不如人!拱手相让,尽力相辅:如胜人!当仁不让,仁德爱民!)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礼节为轻,爱民为重!)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阐微:《易经》易:变化的意思。经:常道。指常行的原理、法则。《易经》就是如实的阐述天地万物自然界人类,真实变化运行法则的书。因为“诸行无常”“有相则有变”,变易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之一。正因为《易经》是真实的自然现象,所以可以“放之四海皆准,验之古今无差”,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了?所以“善者不易善易者不”,何也?真正懂《易经》的人是不屑于做哪些占卜的事,因为真正懂《易经》的人,身心言皆与《易经》的大道原理相合,身行《易经》的法,言说《易经》的理,心是《易经》的道,身心言即是无字的《易经》矣!世间仅懂文字《易经》的浮浅“文字先生”,身心言与《易经》不合不符不应,早已背《易经》之宗旨!再不通晓心性才能与命运的关系,也不明白命运能动可变化的规律,更没体悟到在给人言祸福的同时,给人家产生好坏变化的因果影响。反而以固定死板的算卦占卜方式,乱言人之祸福,虽哗众取宠于一时,却流害无穷于深远,妖言惑众,害人害已!真是“无知者胆大也”。 《易经》,以乾、坤为首位,是以天地间最大者莫过于天,最厚者莫过于地,故而以乾、坤为首,以天、地为配:“天尊地卑” 尊:是指天位高,卑是指地势低,尊卑只是一对如实的中性名词,无任何褒贬之义!决非如常人理解的“尊天卑地”之意。况天地本为一体,乾坤原是自然代表,如何添加人意分别!?《易经》《易经》天下永远在变易之中,地尚有毁灭之时,何况君臣之易位,古就有之,今后亦然!孔圣言行语录劝为政者,处处仁德为主,时时爱民为首,世人皆知,何而将圣人之心,曲解利用成让人死守君臣之位的“腐儒”。 真儒者必是得圣人之心髓,腐儒人必是学圣人之言语,得心髓之真儒必能万变不离其宗---仁爱天下,学言语者之腐儒定会死执教条文字---愚害世人!毁儒者必是腐儒,灭儒者必是伪儒!)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众多)(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制定)(众多)(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非名不著(显扬),非器不形(显示);名以命(分开)器以别(区别)然后上下粲(càn鲜明)(.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有伦(条理,顺序),此礼之大经(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络、经脉),借以指经为礼之主干)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仲叔于奚,复姓仲叔,名于奚,春秋时期人,据《左传》记载,卫国的孙桓子率军与齐国在新筑开战,卫军战败。新筑人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使他免于死难,立了大功,被封为齐国大夫。)辞邑(yì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而请繁缨(fán yīnɡ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lù马的带饰。繁马腹带;缨马颈革。),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放置,安放)手足(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 原形容危惧的样子。后多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踏实。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面对本质的事,当时看似很微,以后必产大的影响,故而不得不谨慎,处理枝末的事,当时看似很重,将来也就生小的后果,故而无暇无不弃。为人谨慎但不可以在枝末的事繁琐,否则得不偿失!天子处理的事是写写文件,批批奏章,看似很小,在百姓那里实际是有关民生祸福生死的大事呀!焉能不兢兢业业?否则是天子失职!我曾见过一个领导,有员工要找他调动工作,他竞然说:“我还没吃饭呢---,”不愿花十几分钟的时间,帮他分析,帮公司分析,调与不调如何更有利?只是匆忙的应付打发走。你的十几分钟关系到这个员工以后长期工作的问题!孰轻?孰重?分不清主次!推而广之!你的权力越大,你的一言一行责任越大,古时将军打仗时,一句话,可以让千万人死,一句话,也可以让千万人生!积德?造孽?甚至就在当时一念,职权大者敢不谨慎乎?)谓此类也。故曰分(区划开)莫大于名也。

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崐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阐微:夫德,分辨贵贱,排序亲疏<亲君子远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皆是这个道理),裁决万物,制定众事,非仁不著,非正不形;有名无德虚名也,有器无物空器也,虚名无功于世,空器无用于人。上下粲然有伦,何如君民浑然一体,无坚可破也?。君仁民爱,则礼出之自然,敬出之真心!卫君果能仁德于卫民,无人能比,即使给他人皇袍玉玺也,卫国仍然是卫君的!何况区区一繁缨!仲叔于奚虽有功于卫,但若不爱民,怎忍心将封地的百姓送与他管理!救已属私恩,百姓民生为公义,焉能为私恩而不顾百姓困苦?!不如多给私人财物而报私恩!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是因卫民没有受过孔子之实恩,孔子怕民不信,不服,不得不先借卫君之名,“师出有名”取之以信而后施以仁政也。孔子岂是惜虚名之小人;不过是为了方便取信于人,不得不为之也。仁政,实务也,孔子之心也:诚以仁正若无,则天下无以相保也。夫事未有抓住实质,掌握要害,而不成功者也。仁政是为治国之要道,孔子为了完成此实质,未取信于民时,不得不假借于虚名也!圣人之虑本,故能抓住人事实质治之,消祸患于成因之初,众人之识浅,故必待恶果显扬时才发现,而后方救之!智者避险于无形,明者远见于未萌!所以一个国家太平不太平,不在于破案率有多高,而在于发案率有多低!一个企业管理人事时,不在于你多能处理多少不好的事,而在于你让多少不好的事,发生的最少!治其本,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治国之本在于爱民,非在虚名空份,若真实爱民,民拥国安,再勤正化民,国富民强,名份不求而自得!《易》曰:“元亨利贞”,君具此四德,只愁不实行,不愁国不昌!注:以元为仁,亨为礼(敬),利为义,贞为正,称为“四德”。)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一言中的)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不勤修仁德积极主动改造国运,却被动消极的守其名分,与坐等其死,有何区别?)。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通“”。)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téng(今山东省滕县),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Zhu今山东省邹县)、莒jǔ(今山东省莒县),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

(阐微:呜呼!天子首在爱民,爱民则民拥,民拥后再勤正化民,民勤正则国富,国富则军壮不难!军壮不是为了攻击他国,更不是为了镇压执政者因德漏而引起的怨民,而是为了防止他国不义之军的入侵,兼以肃清本国暴徒之不时之需。天子有此军壮之师,诸侯有不仁德,残暴者,侵民伤邻国者,先晓之以情,再动之以理,最后万不得已时动此军壮之师。谁能不服之?谁能抗之?谁能不败之?智瑶有罪,晋君无罪,何以三家分晋?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使无力单独征之,也应号召众诸侯共同讨之,即使不能号召众诸侯共同讨之,也应表明立场声讨之,即使不能声讨之,也决不能封其为候也!一错再错,一昏再昏,一怯再怯,不能替下伸张正义,本已失职,反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不是纵恶?!是什么?!失职本就是恶,纵恶更是恶上加恶,焉能不受亡周之恶果也!这就好比家有子女,为人父母者,平时不感化教育,欲行恶时,不但不制止,做恶后,反而夸奖纵容行凶,最后胆大妄为,祸及父母,一个道理。种下滋养逆子之恶因,焉能不收逆子之害之恶果?!同样埋下纵恶于诸侯之恶因,焉能不收诸侯逆反之恶果?!父母不正,子女定邪,上君不公,下臣定私,上不公正,下必邪私,日久势强,必受其害!不明此理者,昏愚也!昏愚者错都不知错在哪里?)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阐微:当时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即不能讨之,也决不能纵之!如为人处世同理,纵无力制恶,但己决不可以做恶也,纵恶即是作恶也!况纵恶后果严重时,纵舍身命也不得为之也!非是三晋过强,实乃天子过懦也,身居主持天下苍生公平正义之位,却毫无刚气。天子与其位已不相配也,不失天下岂不怪乎?
一个人不残忍,不邪淫,不贪不该贪的,这属于私正!小正!而一个人处理的事公不公平,正不正义,这属于公正!大正!私正之人只可独善其身,公正之人才可兼善天下!反之:公不正之人而身居官位权势大时时,往往是官位权势越大为害越广!能不惧乎?!
管理举例:我曾见过一个员工受了直系领导的不公平待遇,找到了上一层领导来主持公正。而这个上层领导说:“你受了这个领导的不公平待遇,是跟他对着冲突好呢?!还是好好做事,争取超过了他,以后地位比他高了,在找他算帐好呢?”乖乖的!这是什么没有逻辑,几哩拐弯的话?咱先不管这个员工和那直系领导是谁对?谁错!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脑子,其次为你所辖的员工主持公义,这是一个做领导起码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而你即没有给人家明辨是非的说法,又没有给人家一个主持公义的结果。无论是谁,先明确是非对错!或者对在哪?或错在哪?或谁错在先?或谁错在后?或两人皆错!或谁错大?或谁错小?再视错的严重性,和他对错误认识的态度,或口头批评或相应处罚,最后和言悦色,劝以改正,化解矛盾,调和关系,才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明辨是非的智,主持公义的正,和言善劝的仁,干净利索的效,心语如一的直,无不一一体现。而这个领导偏偏不在事情实质上下手,即无明辨是非的智,又无主持公义的正,还无和言善劝的仁,更无干净利索的效,也无心语如一的直,却费尽心机弯心曲语的说一些未来变数不定飘渺的话,而不解决目前的事。呜呼!哀哉!可不可笑!脑子若不用在正点上,不用在实质上的时候,有多聪明就有多离题,就会跑的有多远,真是聪明反倒成了聪明误!见其语即知其人,必是浮聪不实在,不公正之人!大智若平,若直,若实,若公,若正,若义,若仁,大智很简单,却很有用!敢不重视乎?!)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阐微:乌呼!天子首不爱民,再不勤正化民,国富何来?军壮何来?再昏庸不辨是非,不知轻重,怯懦纵恶!天下不乱,岂不是怪事?天下乱则诸侯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实是自造因,自受果也!堂堂一兴旺八百年的周朝,从此永不再见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7 12:26 , Processed in 1.1488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