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59|回复: 1

[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三)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 1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三)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实施,其中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仅如此,心理咨询与辅导本身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初步了解这些,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而要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必须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教育与训练。

  一、心理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是三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会遇到的名词。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何正确使用这三个概念是教育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

  1.心理咨询
  咨询(counseling),在古汉语中,咨是商量的意思;询是询问,合起来就是与人协商、征求意见。英语的counseling含有协商、商讨、会谈、征求意见、寻求帮助、顾问、参谋、劝告、辅导等含义。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一词,既表示一门学科,既咨询心理学,也可以表示一种心理技术工作,即心理咨询服务。作为一种技术与服务的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

  2.心理辅导
  辅导(guidance),在古汉语里,辅是帮助、佐助、辅助的意思;导是指引、带领、传导、引导的意思。英语里guidance的含义和中文里的"辅导"相近,泛指有关专业人员对当事人的协助与服务。
  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是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有关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这一词是港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概念,中国大陆过去使用得不是很普遍。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使用这一词,但是其含义具有广泛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有时还可发现这两个概念互用,这在本书中也可看出。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英语中有时被称之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有时直接被称之为"治疗"(therapy)。心理治疗的含义是指在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当事人进行帮助,以消除和缓解当事人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发展,恢复其心理健康的过程。

  4.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对人的心理问题的处理,目前大致有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两种,前者重心理的治疗和重建,后者重心理的预防和发展。按使用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多少,可区分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个层次和类型。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这是心理有问题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即通过学习来改变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三者都强调双方之间的合作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三者之间在目的、手段、对象等方面又各有差异。
  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即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的学生,关注对象的未来,心理干预的重点是预防,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提供知识性服务。
  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心理干预的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障碍的疾患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心理干预的重点是矫治,根本目标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概念都是狭义的,而在实际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这三个概念的使用不仅有很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而且多数时候都是只在广泛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如心理辅导,也可能包括咨询、辅导和治疗的在内。同样,使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概念往往也都是包括其他两个概念。之所以只使用其中某一个概念,可能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对象、任务、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而现行较多统一的提法"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实际上也包括了上述三者,因为仅仅只使用三者中某一个概念来涵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不全面的。所以,学校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不仅是学术上的慎重选择,更是学校教育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的反映。
  虽然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不能也无法完全区别开来的,但是这三者毕竟是不同的。从真正意义上说,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也应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种过程,包括一连串有序的步骤和阶段。了解和重视每阶段的任务以及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效果。
  1.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任务是广泛深入地收集与当事人(求助学生)及其问题有关的所有资料,并与当事人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主要步骤和要求有:
  首先要建立良好和恰当的关系。咨询与辅导员要给当事的求助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给他们以职业上的信任感,并使他们感到你乐意帮助他们。同时要以热情而自然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言行,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使来访者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
  其次,通过求助者的自述和询问,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要求。此时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社会文化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辅导人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要随意打断,避免过多提问和追问,必要时才加以引导。

  2.分析诊断阶段
  主要任务是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和有关信息,对当事人进行分析和诊断,明确当事人问题的类型、性质、程度等,以便确立目标,选择方法,其要求和注意事项有:
  首先要弄清当事人是否适宜作心理咨询与辅导。例如来访者系由家人、亲友、单位送来,而非本人自愿,没有求助的咨询动机;某些人的文化水平和智能极低,缺乏领悟能力;某些人对心理咨询与辅导及从业人员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等等。这些人都不适宜在一般情况下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此,要在这一阶段进行分析和诊断、确认。
  其次要对来访的求助当事人的问题及原因、形式、性质等进行分析诊断。求助的当事人,有些问题可能包括有精神病的症状,这属于精神病学范畴,要注意区别。辅导人员要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辨认,并对其严重程度予以评估,特别是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必要时可结合心理测量等手段进行诊断和分析。
  另外,此阶段还要进行信息反馈。辅导人员要把自己对来访当事人问题的了解和判断反馈给当事人,以求证实和肯定,使当事人作出进一步决定,考虑是否继续进行咨询。反馈要注意尽可能清晰、简短、具体和通俗易懂。

  3.目标确立阶段
  主要任务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双方,在心理分析和诊断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和制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目标。通过咨询与辅导目标,引导咨询与辅导过程,并对咨询过程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督促双方积极投入咨询。确立目标时,可以这样引导当事人:通过辅导,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改变?达到什么程度?等等。确立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目标是具体的,具体的目标应有一些客观标准,很清晰,可接近,最重要的是可操作,可测试的。
  其次,目标是现实可行的,要根据当事人的潜力、水平及周围环境来制定。
  另外,目标是心理学的,也就是心理学方面的,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手段来达到,而非依靠生物学的干预手段。目标应限制在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改变上,不应以生活干预作为咨询的基本目标。
  还有,目标应分轻重缓急,应有经常检查和评价。

  4.方案探讨阶段
  主要任务是根据问题性质及其与环境的联系,当事人自身的条件、资源、能力、经验等等,结合既定的辅导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案。通俗地说,也就是双方共同拟订类似日程表一样的方案,明确双方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件,怎么去做,做完如何等等。此阶段应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是咨询与辅导方案应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不能由辅导人员单方面直接拟订,也不能仅依从当事人来拟订。
  其次是有效性、可行性,应首先设想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的优劣进行权衡、评估,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案。当然,最后选定的方案还应该是经济、简便的。

  5.行动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根据拟订的方案,采取行动,达到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在此阶段,辅导人员应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当事人消除各种心理问题,改变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一阶段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中最关键、最具影响力、最根本的阶段。辅导人员对当事人的帮助,常采用领悟、支持、解释和行为指导等方法,支持和引导当事人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产生新的理解和领悟,克服不良情绪,开始新的有效行为,巩固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借此发生真实的转变。此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辅导人员要介入到当事人的行动过程中,对其遇到的困难、不明白之处予以及时讨论或指导。
  其次,保持对行动过程的监控或作必要的调整。
  另外,随时注意评估进展情况,并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保持双方良好的关系。

  6.结束阶段
  主要任务是对咨询与辅导情况作一个小结,帮助当事人回顾工作的要点,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当事人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更需注意传达这样的信息:你现在表现得越来越好了,等等。此阶段要注意处理好关系结束和跟进巩固等问题。
  首先是处好关系结束。成功的辅导关系在结束时会使当事人感到一些不情愿、焦虑,甚至依恋,因为他担心失去一位最知心的朋友,并要独自面对挑战。因此辅导人员应及时说明,今后会仍然关心他的情况,还会有一些跟进辅导(有时称随访),随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
  其次,为学习迁移和自我依赖作准备。针对当事人的情状,咨询与辅导的双方要讨论:在离开咨询与辅导后一段时间如何自我依赖,并运用在咨询与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处理新问题,或应用到以后的生活里,从而扩大辅导效果,促进成长发展。另外,要帮助当事人愉快自然地结束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个过程,由不同的步骤和阶段构成,每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侧重点。它们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形成完整的一体。对于从事这一实际工作的教育者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搞清全过程究竟是几个阶段,而是懂得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阶段与步骤都是极其重要的,都需要高度重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二、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关系的建立

  在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中,辅导者或教育者与来访的当事人或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辅导关系如此重要,以至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帕特森(Patterson)曾写道: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请注意,我不是说咨询或治疗涉及人际关系,我是说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对他的这种提法,尽管意见不一,但绝大多数专业工作者都一致认为,辅导者与来访求助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更是决定咨询与辅导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建立良好关系过程中,咨询与辅导人员的态度和相应技术起着主导作用。罗杰斯(C.Rogers)认为,基本条件是共情、尊重和真诚,除此之外,还有具体化、即时性、对峙等。

  (一)共情
  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同理心等等。所谓共情,罗杰斯认为就是能体会当事人之内心秘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通俗说,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当事人境况的心领神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共情包含同情的成分,但又不是同情,同情不一定会有对对方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共情不仅有同情,更有理解。也就是说,在咨询与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对这些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双方。由于共情,来访求助者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使辅导员了解来访者更多的情况。要准确地表达共情,应注意:
  1.要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系出发,设身处地体验他的内心世界;
  2.要以言语准确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
  3.可借助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变化等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
  4.表达共情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5.重视来访者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可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感到被理解了。

  (二)尊重
  无条件的尊重是罗杰斯提出的著名观点,指对来访者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意思是要尊重来访者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这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尊重来访者,其意义在于可以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可以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来访者来说,尊重和接纳具有明显的助人效果,是咨询成功的基础。为了要表达尊重,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
  2.尊重意味着以真诚为基础,并非无原则的迁就;
  3.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不管男女、贫富、出身、职位;
  4.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对来访者热情相待,礼仪周全;
  5.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6.尊重意味着保护对方隐私。

  (三)真诚
  指辅导员在辅导关系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来访者。真诚有两层含义,一是辅导员真实展现自己,另一层是真诚地对待来访者。真诚对于辅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辅导员的真诚不仅给当事人一种安全感,而且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榜样。受辅导员真诚的感染和暗示,当事人也会逐渐诚实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袒露自己的内心。真诚与其说是一种咨询与辅导技术或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恰当地表达真诚,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因为那是真诚的一种自然流露。因此要注意: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与实话实说有联系,但不能相提并论。真诚应符合对来访者负责,有助于来访者成长的原则,所以真诚不是什么都可随意的、直接的说出来,有时实话未必要实说。
  2.真诚不是自我的发泄,应适度,过多地宣泄自己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真诚应实事求是,不必在来访者面前过多表现自己的完美,增加修饰成分,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自己,也不妄自菲薄。

  (四)积极关注
  也称之为正向关注,积极关怀,含义是以积极态度对待来访者。对来访者言语和行为中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正面的优点,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涉及对人的基本认识、其本评价和基本情感。如果咨询与辅导员想帮助来访者有所改变,就必须相信他是能够改变的,而且已具有改变自身的积极因素;不仅如此,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都有一种向上成长的动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比现在更好。这一观点对辅导员来说,十分重要。没有这样的理念,咨询与辅导就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辅导员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辅导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有咨询辅导的效果。积极的关注往往能帮助求助者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发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应避免盲目乐观和过分悲观。片面理解积极关注的辅导员,会表现出对来访者过分乐观,淡化来访者的问题性质,对来访者保证"天下太平"。另有一些辅导员被来访者的自我描绘所迷惑,自己也感到沮丧无望,消极悲观,从而强化了来访者的消极悲观面。
  2.要立足于实事求是,以事实为基础。积极关注不能无中生有,要符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否则来访者会觉得辅导员只是哄自己、安慰自己、取悦自己,是辅导员无能的反映,这样的积极关注会适得其反。
  3.要促进来访者自我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从而促进自我成长。

  (五)具体化
  是指辅导员协助和引导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体验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使谈话话题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有些来访者前来求助时,因为紧张、担忧等原因,常常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所叙述的事件、情感常常是含糊的、笼统的、抽象的。对此,辅导员的任务就是澄清来访者所表述的问题,把握真实情况。没有具体性,辅导员就无法开展针对性工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来访者及问题。所以要把握具体性,应注意两方面:
  1.要澄清具体事实。若来访者所叙述的事件是模糊的,辅导员要设法搞清楚对方所表达的真正含意。
  2.要明确词汇概念的具体含义。因为来访者对某些词汇概念的理解不同,使之与其原意相差太远。例如某个学生没有把所想的告诉当事人,结果当事人认为这个学生"很虚伪",这显然使用概念不当。对此要层层解析,予以澄清。

  (六)即时性
  又称直接性,即刻性,是指辅导员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的情况,不要过分注意过去和未来的事件,从而协助当事人明确自己现在的需要和感受。有些来访者只讲过去经历过的事件或未来的想法,对当前的问题采取回避和淡化的态度,此时辅导员应引导和影响当事人,使之表达出此时此地的感受和想法。即时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咨询辅导员时时注意自己和当事人的辅导关系,对当事人的反应及时给予回应和反馈。如"你笑了,现在感觉好些了吧?""你现在很难过,是吗?"在英语国家,即时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在整个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中,更多地使用现在时态。即时性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必要条件,它可以鼓励来访者更多地直接暴露自我,促进来访者和辅导员进行更多的有效的交流。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来访者及时表述现时的想法和感受,避免过分注意过去和将来。
  2.辅导员对来访者与自身的辅导关系要敏感,对来访者的言行要作即时的反应和反馈。
  3.在辅导过程中更多地运用"现在"、"这会儿"、"刚才"等此类副词,供来访者时时注意到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

  (七)对峙
  又称对立、对质、面质等,是指辅导员指出来访者在态度、思想、行为等方面或相互之间的矛盾。来访者在辅导过程中可能会表现为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表述不一致,感受与结果不一致等情况。对此,辅导员要通过询问技术,协助当事人面对自己的矛盾之处。对峙的意义在于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环境的深入了解,鼓励他们放下包袱,面对现实,实现协调统一。对峙的使用要谨慎和适当,防止影响辅导关系,导致辅导失败,为此应注意:
  1.对峙应建立在良好的辅导关系基础之上。
  2.对峙可以是尝试性的,使用"或许"、"似乎"等不肯定的词来指出来访者的矛盾可能更好。
  3.对峙一定要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避免无中生有,造成伤害,中断辅导关系。
  4.对峙不能追求发泄和无情攻击,应注意温和、婉转、适度。
  5.对峙要和支持结合起来,没有支持的对峙会产生危害,而没有对峙的支持则是贫血的。

  三、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会谈技术

  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形式和手段。会谈的信息交流可分作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一是信息的性质,其二是信息的传递方式。会谈中的信息主要有两种:一是认知性的,一是情绪情感性的。认知性信息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观点、意见等,可以称之为内容。情感性信息主要包括心理感受、情绪、情感等,其共同特点是体验。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有两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作为咨询与辅导人员在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事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接收、理解来访求助者的认知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另一方面是对此作出反应,即发出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
  会谈不仅仅是交流信息,还是会谈双方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来访,每一次辅导都是一次会谈,并通过会谈来达到影响和帮助来访者的目的。有效的会谈是需要技巧的,所以要提高辅导效果,就必须要掌握会谈技术和技巧。
  (一)倾听的技术
  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它是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辅导员对当事人的谈话不仅仅是听听而已,还要借助各种技巧,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态度。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的技巧和技术更重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愿意说不愿意听,习惯于说不习惯听。倾听时应注意以下技巧:
  1.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
  在倾听时,通常使用"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问题、事件作出较为详尽的反应,这就是开放性提问,这样的提问会引出当事人对某些问题、思想、情感等的详细说明。在使用开放性提问时,应重视把它建立在良好的辅导关系上,只有当事人对辅导员的信任,他才会在提问时作更多的回答。另外要注意问句的方式、语调,不能太生硬或随意。
  2.恰当运用封闭性问题
  这类提问的特征是以"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要不要"等词语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问题作"是"或"否"的简短回答。辅导员使用这种封闭性的提问,可以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验证结论与推测,缩小讨论范围,适当中止叙述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只需一两个词、字或一个简单的姿势如点头或摇头等,简洁、明确。但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会使来访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压抑其自我表达的愿望与积极性,产生沉默和压抑感及被审讯的感觉。所以采用封闭性提问要适度,并和开放性提问结合起来。
  3.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语句
  指直接重复或仅用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叙。重复来访者叙述中的某些话语或内容,是鼓励对方的一种主要方法。鼓励与重复除了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来访者的谈话朝着一定方向深化。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技巧,然而正是这一简单的技巧,使辅导员得以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对来访者的关注和理解。
  4.准确运用说明
  说明又叫释义,就是辅导员把来访者谈话内容及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反馈给来访者。说明最好是引用来访者谈话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说明使得来访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更清晰准确地作出决定。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确认一些关键的信息与线索,为会谈的深入打下坚实基础。
  5.有效运用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与说明十分接近,区别在于说明是对来访者谈话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是对来访者情绪情感的反馈。也就是辅导员把来访者的情感反应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来访者,如"你对此感到伤心"、"这事让你很不愉快"等等。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来访者现时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如"你现在很痛苦"、"你此时的心情比较好"。另外,在运用这一技术时,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来访者瞬间的情感体验,并及时进行反应,使来访者深切体验到被人理解的感觉,这时辅导就可能朝着更深入的境界迈进。
  6.避免倾听时容易犯的错误
  初学咨询与辅导的人不愿意倾听,不重视倾听,喜欢自己不停地说,这是惯常的错误。除此之外易犯的错误还有:急于下结论;轻视来访者的问题,不认真听;干扰、转移、中断来访者的话题,对来访者话题作道德或是非的评判;不适当地运用参与技巧,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等等。

  (二)影响的技术
  注意运用倾听技术对于帮助来访者自我成长十分重要,但仅靠这一方面还不够,因为显得缓慢,缺乏主动性。咨询辅导员如能积极投身于会谈过程,主动采用影响对方的技术,那么来访者的改变将会更快,更有效。咨询辅导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积极影响来访者并促其成熟,从辅导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这时的会谈就真正成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影响的技术有指导、解释、忠告、自我开放等。
  1.指导
  就是直接指示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说如何做,它是最具影响力的辅导技术之一。指导的本质在于直接造成行为改变,它明确地指示学习什么、改变什么,以及如何改变、如何学习,所以指导有强烈的行为取向色彩。尽管一些学派不赞成自指导技术,但不同学派的咨询辅导者都或多或少使用指导。指导方式有如下几方面:其一是指导言语的改变,就是指导来访者改变言语表达。如要求来访者把"我应该"改为"我希望"。其二是给予特殊的建议和指导,如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建议修改作息制度,每天坚持适量的娱乐和锻炼。其三,自由联想式指导,如对有强迫观念的来访者,指导他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回想童年时经历等。其四是角色指导,采用分色扮演、角色替代等方法,指导来访者获得新的经验。其五是训练性指导,如松弛训练、脱敏训练、宣泄训练等。
  2.解释
  是辅导员依据某一理论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说明和分析,使来访者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解释是最重要的影响技术之一,它可以使来访者的世界观产生认知性的改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种效果。解释分两种,一种是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另一种是根据辅导者自身的经验、实践与观察。针对来访者不同的问题,辅导者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应该说,解释是影响来访者技术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最有创新性的一种。运用解释时要注意:第一,要注意了解情况,准确地把握问题,根据来访者特点因人而异,确定解释的理论和依据。第二,要注意解释不能强加于人,最好在来访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时进行解释。第三,解释不能过多,防止来访者否认辅导员的参照体系。
  3.忠告和提供信息
  是指对来访者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忠告,给予指导性和参考性的信息,以帮助来访者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在与来访者面谈时,提供信息,提出建议,提出劝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职业心理咨询中尤为重要。在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因为学生的经验、阅历、知识有限,提供建议和忠告的价值则更大。但在使用这一技巧时,需注意:第一,防止这一技术技巧给会谈带来潜在的危害。如来访者对建议或忠告不以为然,这会妨碍辅导进行。第二,建议和忠告的话语要含蓄而委婉。例如"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第三,提供的忠告和建议一般不宜太多,过多使用会失效。

  4.自我开放
  也叫自我暴露,自我揭示等,是辅导员公开、开放、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等,与来访者共享。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来访者树立好的榜样,从而增进来访者自我开放。自我开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来访者表明在会谈时对来访者言行问题的体验,如"我很高兴,你这么信任我","我和你一样,感到失望"。另一种形式则是告诉来访者自己过去的有关经历和情绪体验,如"你说的这种情况,我过去也遇到过……"。自我开放需建立在一定的辅导关系之上,而且要适量。过多开放和暴露,就会挤占来访者的时间和开放,并可能超出其心理准备,认为辅导员心理也不太健康。另外,过度开放可能给来访者的心理带来负强化,增加消极影响。
  5.影响性概述
  指辅导员把自己所叙述的主题、观点、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给来访者。当会谈的一自然段落完成或一次会谈结束时,使用概述作为一个小结。影响性概述的作用之一是使会谈显得有结构,富有条理,避免会谈混乱。另一作用是使双方有机会对刚才的谈话作一番检查,强调某些重要内容,加深印象。第三个作用是为下一步会谈的主题做好准备。运用概述时,第一要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第二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三)非言语技术
  会谈并非只是说和听、问和答,人们不仅用口头语言说话,还要通过非言语的表情、声调、姿态、手势等进行交流。心理咨询与辅导是言语内容和非言语行为交互作用而达成的,许多时候,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比言语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真实。
  1.目光注视
  在人的面部表情中,眼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辅导员与来访者在会谈时,常会有目光的接触。通常辅导员注视来访者,表示对他的谈话感兴趣,而当辅导员讲话时,与对方视线的接触会少些。一般讲话多的人比听话多的人更少注视对方。如果一方开始说话了,就会先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说话结束时,又会重新注视对方。视线的接触在会谈时因谈话的内容、气氛、场合、辅助关系等,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形式。辅导员应注意自己的目光,如果对方谈话时,你却在那里看着别的东西,或者东张西望,目光游移不定,就会妨碍来访者继续表达。目光的使用怎样比较合适呢?一般情况下,当你倾听对方叙述时,目光可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目光注视的范围以人的面庞为宜。另外,目光不要始终注视对方,如发现对方有意避开目光接触时,就不要紧盯着对方。
  2.形体动作
  人的姿态、手势是极为丰富的,是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作为辅导员在来访者面前,总的原则应是使自己的身体语言融入到辅导过程中,以有利于咨询与辅导。比如,会谈时,辅助一些手势能加强言语表达的含义。但会谈不是讲课和演讲,手的动作不宜过大,也不要对来访者指指点点。还有,在倾听来访者谈话时,使自己面对对方,身体略微倾向于来访者,并用点头示意等表示对对方的注意和肯定。另外,在来访者面前不必正襟危坐,但应注意姿态端正,不宜过于随便。如有些辅导员在来访者面前翘起腿,这是可以的,但翘起的腿抖动不停,让来访者心烦意乱就很不合适。总的原则是,在会谈中,身体既要真正表现出自在自如,又表现出对对方的真切关注。
  3.声音特征
  声音特征指说话的音量、音调、语速、语气和节奏等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对辅导关系的建立和辅导的效果均会产生影响。来访者在听辅导员讲话时,说话的内容对来访者来说是理性化的东西,而从声调、语气中他可以感受到某种情绪和态度,而且由此诱发出来访者自身的态度和感情。那么,作为一个辅导员,其声音能否让对方感到舒服、顺耳、温暖,就特别需要注意了。例如,当一个来访者进入辅导室的时候,辅导员语言表达的内容是欢迎和关心,但声音是淡漠和敷衍,来访者更相信声音的含义而不是语言的意义,因为语言比声音容易作假。只有对来访者真切的关心和尊重,辅导的语言中才有了灵魂,说的话语才会激动人心。为此应注意:辅导员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以等于或低于来访者音量为宜;语速应稍缓,尤其是当来访者激动时语速加快,辅导员的语速应更缓,以平静对方;语调要有些抑扬顿挫,不要太平淡单调。还有一点,注意使用停顿,以引起来访者重视,集中注意力,产生领悟和思考等。
  4.距离和角度
  会谈时,与来访者的空间距离和相对角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侵入这一空间,就会产生不安、焦虑、不满和反抗。辅导中,双方相距太远会使对方产生冷漠、疏远、孤独的感觉;相距太近,又会使对方局促不安。双方距离的适宜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室内和室外、同性和异性等等,就有区别。一般来说,不宜太远,接近一些较好。当然,所谓远近的距离,应以来访者觉得合适为宜。关于双方位置的角度以互成直角较好。因为完全正面相对,有使人产生无法回避的感觉,易导致局促不安。直角相对既可以相向又可以侧身,能保持视线既不长久对视又可随时接触,使人感到轻松。
  5.沉默
  会谈时出现沉默,并由此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会使双方不知所措,严重时会影响双方继续进行辅导的信心。对此,作为辅导员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惊慌失措,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率先打破沉默,引人辅导正题。出现沉默时,辅导员应迅速判断和分析沉默的形式: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同时还要分析沉默是来自于辅导员还是来访者。在这些问题比较清楚时,应付沉默就会自如了。例如,当辅导员看到来访者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时,可以适时地问"能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吗",如果来访者由于思考而沉默时,辅导员最好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以等待对方打破沉默,若沉默时间过久,可以以关切的询问提示对方。总之,沉默并不可怕,表面上看,它可能是辅导中出现的危机,但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转折契机。辅导员对沉默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仔细分析,把握机会,跟踪追击,往往就会有大的突破。

  四、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一)松弛训练法
  也称放松训练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辅导方法。目的在于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愤怒,即通过肌肉的放松,达到精神的放松,以此应付生活中产生的压力。一般来说,该方法是通过紧缩肌肉,深呼吸,释放现在的思想,注意自己的心跳次数等,帮助当事人经历和感受紧张状态和松弛状态,并比较其间的差异。如渐进性放松法,就是在安静的环境中采取舒适放松的坐位或卧位,按指导语或规定的程序,对全身肌肉进行"收缩一放松"的交替练习,每次肌肉收缩5—10秒钟,放松30—40秒钟。经过反复,使人自觉到什么是紧张,从而提高消除紧张达到松弛的能力。放松训练在学生平时产生紧张和焦虑时即可选用,特别是在考试前,因焦虑和紧张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缓解。

  (二)系统脱敏法
  脱敏,就是脱离、消除过敏的意思。其含义是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人和环境产生过分敏感的反应时,辅导员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或人等不再产生敏感反应。如有的儿童害怕老鼠,看见老鼠就出现极度的恐怖感:惊叫、心跳加速、面色苍白等。对这种过敏反应,可在儿童信赖的人(父母、老师等)陪同下,在边从事愉快的事情同时,从无关的话题到关于老鼠的话题,从老鼠图片到老鼠玩具,从电视、录音机的老鼠形象到真实的老鼠,从远到近,逐渐接近放有老鼠的笼子,鼓励儿童去看、去接触,多次反复,直至儿童不再过度恐惧老鼠。脱敏法一般和松弛训练法结合使用,大致程序如下:进行全身松弛训练,放松身体各部位,建立焦虑刺激强度等级层次,由当事人想象从最恶劣的情境到最轻微焦虑的情境,焦虑刺激想象与松弛训练活动相配合,让学生作肌肉放松,然后想象从焦虑刺激的最轻微等级开始逐步提高,直到最高也不出现焦虑反应为止。若在某一级出现了焦虑紧张,就应退回到较轻的一级,重新进行或暂停。

  (三)冲击法
  也叫暴露法、满灌法,就是给予当事人引起强烈焦虑或恐惧的刺激,从而使紧张焦虑或恐惧消失。冲击法一开始时就让当事人进入最使他感到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中,或采用想象,或观看电影、录像,或直接进入真实的情境,使当事人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焦虑恐惧刺激,同时不允许求助的当事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刺激下,当事人因焦虑恐惧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反应,但当事人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始终没有发生,这样最后焦虑和恐惧的反应也就相应减轻或消退了。国内外报道的"魔鬼营训练"就是采用此法,以提高训练者的心理素质。使用冲击法时,要注意:确立主要辅导目标,如找出引起当事人恐惧焦虑的人、物、事到底是什么;向辅导者说明此法的目的、意义、过程等,要求高度配合,树立坚强的信心和决心,不允许当事人有回避逃避行为,否则会加重恐怖与焦虑,导致辅导失败;辅导者可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和当事人共同训练;使用此法,必须对当事人的身心状况有充分了解,以免发生意外。

  (四)厌恶法
  是指运用惩罚性、厌恶性的刺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它的一般原理是,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呕吐、语言斥责、想象等,与当事人的某种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例如农村妇女为使孩子断奶,在乳头上涂黄连、辣椒或难看的颜色,使儿童吮吸时产生庆恶感或望而生畏,以达到断奶的目的。厌恶法可采用电击、药物、想象等方法。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是运用想象产生厌恶以抑制不良心理与行为。想象厌恶法,是将辅导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当事人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减少或中止某种不良行为的辅导目的。以性心理变态为例,当患者出现不良性冲动时,要他立即闭上双眼,想象眼前站着一个高大警察,或是想象被人当场抓住,在众人面前受到批评指责和羞辱的场面,想象在这种场合又如何身败名裂,无地自容,羞愧难忍,从而达到厌恶此种行为的目的。事实上此种方法,人们有时无意中常用。例如有的年轻人失恋后因对恋人念念不忘很痛苦,于是就想对方的坏处或体貌上的缺陷,从而抑制对方对自己的吸引力,摆脱苦闷,这样做就是厌恶法的运用。运用厌恶法辅导时,为达到足够的刺激强度,可使用一些辅助器具或手段。如有强迫观念的当事人,可用橡皮筋套在手腕上进行厌恶训练,当出现某种强迫观念时,就接连拉弹橡皮筋弹打手腕,引起疼感;同时责备或提醒自己不要去想。拉弹次数和强度视强迫观念的出现和消退而定,直到问题消失为止。在使用厌恶法时要注意,因为它是一种惩罚的方法,带有一定的残忍性和非道德性,辅导者使用前应征得对方同意。一般应把它作为最后一种方法选择。


发表于 2016-9-15 0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受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4-20 16:05 , Processed in 1.1631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