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90|回复: 0

[论文] 关注幼师心理现状 促进学员健康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5 16: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省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文杰  周秋霞
摘 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幼教事业的发展决定了幼师这一职业和幼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我们国家将有长期存在的必然。
心态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幼师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着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成败,更关系着祖国的命运,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关注和加强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教育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是从我校幼师生生活、学习等思想状况调查入手,采用调查、观察、文献、系统分析、实践尝试、经验总结等方法展开课题研究。我们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幼师学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存在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学习心理方面有学习动机不纯、兴趣不浓、自觉性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缺乏沟通等问题;在个性心理方面有自卑、郁闷、孤僻、焦虑、优柔寡断等问题;在青春期方面有对青春期知识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害羞、恐慌等问题;在择业方面有缺乏远见、得过且过、抱有侥幸等心态。在这些问题中学习心理问题是其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树立个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乐观向上态度;对于学校来讲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多给学生提供锻炼和成功的机会,开设一定量的心理健康课,设立热线服务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误区;对于家长和社会来说要提高对幼师职业的正确认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幼师学员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中师幼师   学员心理   健康现状  原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1996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以来,中国的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人们重视幼儿启蒙教育。如今城乡各地幼儿园遍地开花,幼儿师资相对匮乏。为满足幼儿教育发展和市场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幼师专业相继开办,且势头良好。对于开办有幼师专业的学校,如何办好学前教育、幼师培训?如何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幼师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社会迎接未来各种挑战就成了摆在办学单位的重大课题。
我校从1994年在平顶山市教师进修学校中率先开办幼师培训,把它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种延伸。十多年来,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为汝州及其他县区培养了一大批幼教人才,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办法,积累了较丰富的幼师办学经验。但是,现在的幼师学员已纯粹是15—18岁的中学生,且绝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女。由于这些学员的自身因素和其他社会原因,她们的心理很不成熟。她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她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使她们健康、阳光、自信,就成了学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进入21世纪,国际间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较量,而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幼儿教师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职业,但它关系到幼儿的启蒙教育,也关系到基础教育的优劣,更关系到我们祖国下一代接班人的质量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命运。及时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解决她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于她们的健康成长都具有现实意义。我校幼师只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枝,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校在幼师培训中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行之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幼师学员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优秀人格的培养。也可为提高我校幼师培训的办学质量,促进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校中师幼师学员都是15——18岁的花季少女,她们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这些学员多学习差、升学无望,来上幼师多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而非主观愿望,所以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在她们身上出现。
2.1 中师幼师学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弄清她们的思想状况,我们研究拟定了“幼师学员心理问题调查问卷”,此调查表针对学员在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就业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共设置问题108个,2009年11月20日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回收率100℅。从回收的92份调查卷中可以看出这些学员存在有以下问题:
2.1.1.学习心理方面:
(1)学习动机不纯。有48%的同学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才来上幼师的,34%的同学是家里硬逼来的,专业不是自己选择的,存在不情愿和逆反的情绪。
(2)学习兴趣不浓,厌学、偏科现象严重。75%的同学认为学习太枯燥,45%的同学认为学习就像应付差事,付苦役,希望学校多放几天假,38%的同学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在乎;70%的同学只喜欢唱歌、跳舞、美术等技能课,而对语数英等文化课无兴趣。
(3)学习自觉性不强。60%的同学更愿意多花时间在娱乐上面,完全依靠老师,讲的生动,要求严格就学点,讲的不生动就不学。
(4)学习习惯差。55%的同学经常抄袭作业,76%的同学希望老师监考松一点,72%的同学上课总控制不住做杂事。
2.1.2.人际交往方面:
(1)自我封闭,与人缺乏沟通。 71%的同学与同学只是表面的交往,从不说 心里话,90%的同学对老师不了解,51%的同学对老师有反感情绪。
(2)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50%的同学做事情是很少考虑后果,老师批评时,会当场理论,38%的同学跟父母说不到一块,37%的同学与同学意见不一致时,常常激烈争吵。
2.1.3.个性心理方面:
(1)自卑倾向严重。   48%的同学有自卑倾向,觉得被别人小看,害怕别人注意自己的短处。
(2)郁闷、时常爱发脾气。  42%的同学总觉得心情不好,57%的同学觉得人生是一件痛苦的事, 52%的同学不知怎么的,老爱发火。
(3)遇事犹豫不决。68%的同学在遇到应果断行事时,总优柔寡断。
(4)孤僻、焦虑。38%的同学在班上有一种孤独感;71%的同学晚上睡觉时会胡思乱想,很晚才能入睡。
2.1.4.择业心理:
人生目标不明确。   60%的同学选择做幼儿教师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想当做终身职业,62%的同学认为做幼儿教师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
2.1.5青春期心理:
对青春期的知识了解不多。38%的学员缺乏了解,相互交流的不多,常会出现恐慌、害羞、不知所措等现象。
从以上几方面可看出,幼师学员在学习、人际交往、个性心理及择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它对幼师学员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2.2幼师生心理状况调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在幼师学员心理状况课题研究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师学员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由于学员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和智力差异,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形成原因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幼师学员在学习、人际关系和个性 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也比较严重。其中学习心理问题是主要问题。由于中师幼师学员在中学阶段学习差,没有成功体验,不被人重视,还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挖苦和排斥,故它是产生其它问题的本源。总的来看问题产生有以下原因:
2.2.1.幼师学员自身因素
(1)、学员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生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这些职校生大部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和绝大多数职业学校一样我校幼师生源同样存在基础差学习能力低的问题,招收学生中当年参加中招考试的不足三分之一且绝大部分中招成绩在300分以下,还有近三分之一学生初中尚且没有毕业。从初中教育进入 幼师班,幼师学员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的增多和程度的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优势教学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较高的文化课为辅。如《音乐基础理论》、《钢风琴演奏技法》等这些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这些变化使初中阶段基础本来就很差、学习能力很低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难入门,摸不透,吃不消。结果,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2)学习内需动力不足。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学”所引发的。没有动机,就学无动力。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的需求强烈,求知欲旺盛,学习自主自觉,并能全力以赴,希望成功。曾经有一项教育研究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幼师生学习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老师在后面推一把,他们才往前挪一步,甚至原地不动。老师讲的生动就多听一点,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者连起码的求知欲望都没有,消极对待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近几年高考状元成功的最大秘诀是: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幼师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考试不正确对待,总是想方设法作弊;专业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对知识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无学习责任;自习课或晚修课讲话、无所事事。这些行为的形成,既是其以往中学阶段的不良行为的延续,也是成为幼师学员后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所造成的。
(4)破罐子摔破的心态。
也有一部分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以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求知欲遭到严重的挫伤,学习进取心消失殆尽。进入职校,皮格马利翁效应继续在他们身上生效。在他们的自我认知当中,还是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再怎样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看不良书刊、热衷交友等方面,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学习无兴趣。所以,学生离校上网、上游戏机厅、无故请假等现象是家常便饭。
(5)学员人格不健全
心理学家勃痕说:“健全的人格就是统一的人格。”,就是说一个人他所想的、说的、做的是统一的。所以,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上具有某些特点,一般就可以预见到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去行动。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欲望违背了信念,私欲和良心相冲突,行动和思想相矛盾,主体的自觉的意识统一不了这一切,就会导致人格分裂,甚至造成心理(精神)疾病。中师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大多数学生的年龄在14—19岁之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焦虑、自卑、信心不足。长期抑郁者可导致精神病,个别的甚至出现意外事故或死亡等。
健全的人格应具有人格美。它应该是自信、自尊、宽容、豁达、幽默,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幼师学员多是90后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嫉妒心强 。在这个较特殊的群体中,学员存在自身人格因素的问题,以往缺乏成功体验,缺乏自信,认知常出现偏差,所以产生职校生不如普高生,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自制能力差;由于经常不被人重视,所以就会形成自我封闭、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人沟通,进而导致形成了人际交往、学习、个性等方面的障碍。
2.2.2.学校原因
学生进入幼师学习后,正处于心理转型时期。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学生心理影响主要有:
(1)教师的管教方式及期望效应。民主的管教方式以及积极的期望态度对学生最为有利,反之,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以及消极的失望态度,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学习压力的影响。如果学习压力过重,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学习压力过低,会使学生无所事事、懒散
(3)学生团体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大部分学校领导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主观上没能引起高度重视。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更有甚者,他们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割裂开来,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忽略了心理教育中学习心理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2)大多数学生对何谓"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 。对于个人躯体上的疾患,例如伤风感冒、头疼咳嗽等,广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但对精神、心理上的疾患,例如焦虑烦恼、孤独空虚、抑郁冷漠等,即使有所感觉,也未必深有体悟,多半忽视或轻视,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单调枯燥的学习、激烈紧张的考试、观念不当的家庭、节奏快速的生活、不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成为心理障碍的根源。
(3)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和合格的心理教育师资。幼师专业课程中没有针对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研究婴幼儿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的幼儿心理学,对幼师学生而言,他们是未来的教育者,在当前他们还是身心处于发展中的人,需要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事实是当前大多数教师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没能掌握心理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习惯于用搞德育的工作思路进行心理教育,常常居高临下地说教,过大过空,没注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4)学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与保障措施。
(5)学校人员编制紧张、资金短缺、条件设备困难。
(6)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未能建成,学校缺乏良好的心理环境与氛围等。
2.2.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的第一成长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心理成长及人格形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许多家长因为历史原因形成较为复杂的人生经历,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也不能以身作则,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家长溺爱袒护,有的管教过严,简单粗暴等。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少健全温暖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
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民主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为适宜;不正常的家庭结构,以及紧张的家庭气氛、粗暴型或完全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我校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他们大多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偏低。还存在一大部分生活条件相当困难的同学,父母离异、下岗、没有经济来源,这种不优越,甚至是不良的家庭背景,对同学们自信心的建立也会造成一定阻碍,父母没有太大的权势,不能给他们优越的未来,使很多同学产生无助迷茫感,使一部分同学心理很自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处于弱势,不能给她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自身文化水平和个人发展经历所限,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难以为子女提供有效的教育与指导,家庭经济情况对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能力也十分有限。父母的教育期望值较低,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来校让学校管着学生别出事就行,有的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往学校一推了事。这造成学生外界压力不足,学习动机不高。
2.2.4.社会因素
(1)对中等职业生的重视度不高。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引导,许多家长把高考升学看作学生成才的唯一通道,中等职业生没有多大出息。选择学幼师是家长和学员被逼梁山实属无奈之举。
(2)目前幼师就业的虚假繁荣局面的影响。
随着城乡各地幼儿园的开办和规模扩大,目前幼师就业形势看好。表面上看学幼师好就业,而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大弊端。有的学员就认为反正就业不愁,学与不学、学多学少与将来关系不大,所以就对自己放纵,学习劲头不足,导致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
2.3幼师学员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幼师学员的心理问题虽然具有多样性,并发性,复杂性的特点。形成问题的原因也是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把这些问题归纳到一起,主要就是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动力问题,二是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三是择业焦虑问题。因此,对幼师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也应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2.3.1.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强化学生学习的理性意识
所谓学习的理性意识,是指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是凭借外在的兴趣和刺激而产生,而是在理性分析自我人生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学生学习喜欢哪种知识,哪门课程,不是因为这门课学起来特别有趣味,特别轻松,特别快乐,也不是因为这个老师课讲得特别生动,深具魅力,而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知识和学问,是自己人生立足的根本,是良好地适应社会的条件,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保障,是谋取人生幸福的钥匙。对于幼师学生这些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虽然她们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感性的,外在的兴趣,仍是支配她们学习行为的主导因素。有趣的、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就学,枯燥的、理论的、有难度的东西就不愿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我们学习的有些东西可能不是那么有趣,但这也是她人生的必需。尽管有的老讲课不那么生动,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他传授给我们知识和道理而不仅仅是他讲课的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把我们感兴趣的科目发展成我们的爱好和特长,但绝对不可以把我我们不感兴趣的科目视为无用。我们可以对有的教师的课堂水平有意见,但我们要同样乐于接受他教给我们的知识学问。
(2)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所谓意志,是一个人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从某个方面来说,意志品质的完善度,是一个心理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幼师学生,都是90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物质条件较为优越,而且父辈,祖辈对在她们护爱有加,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这就造成了她们较为薄弱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行为,不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觉性行为,而往往是在别人影响下的暗示性行为。听人说上幼师不错,就来上了幼师。听人说外出打工很好,马上又跑出去打工。打了一阵子工觉得不容易,就又想回来上学。二是遇困难就退缩,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做事虎头蛇尾。如,刚接触钢琴课时,感到很新鲜、很高雅,学习认真努力,劲头很大。可过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到指发难练,就马上兴趣大减,再也不想摸琴了。三是管理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不强。本来也知道学习很重要,很关系,自己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可不由自主的就是想上网聊天,就是想玩QQ农场。
我们认为,人的意志品质形成的过程,不仅是人的生理发展的产物,而更是行为养成的结果。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就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使其对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有较为成熟而深刻的认,从而能够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目的相一致。如,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的其个性品质,知识基础。然后制订一个相对深思熟虑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学习计划。根据计划,确定行为的策略措施和方法步骤。帖在自己的床边,坐位,时刻提醒自己。二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坚韧性,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不退不缩。第一,从提高认识入手,如: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意志对于人生的意义;让学生们讨论意志与成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演讲比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意志因素,适时进行教育等;第二从心理训练入手,如自我暗示法,自我质辨法 意像法等;第三从行为训练入手,有意识进行一些磨练意志的活动如:长跑,爬山,意志训练游戏等;第四从严格要求入手,尽量杜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偷懒取巧的可能。如:该完成的学习和训练任务,必须帮助要求不扣不扣地完成。
(3)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近几年,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轰轰烈烈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可是幼师这一块,却仍然是“涛声仍旧”。教材的内容,有的地方“繁、难、偏、旧”的理解比较突出。理论性强,难度较大,适用性较差。与当今社会幼儿教学的实际也较为脱节。造成了学生们一是不易接受,二是不愿接受。因此,在幼师教材尚未根据社会形势的需要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们借当前中小学新课改的东风,依据新课改精神,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适当调整很有必要。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适当削减幼师数学课程,代之以儿童趣味数学,珠心算等;适当削减哲学教育,政治经济学教育增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英语学习内容难度,增加儿童英语口语教育;增加儿童游戏课,手工课内容;开展蒙氏教育,亲子教育等。在教学形式方面,适当强调在训练中学习,尝试中学习,观摩中学习。在今年上半年,学校将每周下午定为教师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一、二、四下午第三节为第二课堂时间,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实践证明,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4)利用归因重塑改变学生的自我认定,提高自信
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于运气,任务容易或有其他人告诉他答案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的。”很难想象到,一个老是尝试失败的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要准备 各种各样的“果子”,让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跳起来都能摘到“果子”吃。要引导学生对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相比较,找出体现其成功的点滴进步,以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欲望。
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运用认知归因理论分析学习的成败,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威纳认为:(1)追求成功的学生倾向于把成功归之努力与能力,把失败归之缺乏适当的努力。这样成功便是有能力的标志,而失败则是需要加倍努力的信号,失败构不成威胁。(2) 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把成功归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容易等),把失败归于能力缺乏,无论成败都不会激励其进一步努力。可见,把个体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归于何种因素,对其今后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能力,改变其不良的归因类型,即归因于任务难度或运气,培养学生对能力的 信念,不断使其体验到因具备能力而导致成功的喜悦,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2.3.2个性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到这个阶段失去了平衡。心理活动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是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她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想再听大人的所谓“唠叨”,应该被社会,学校,家长给予她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大另一方面,她们的心理的实际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的发展之间的过渡状态。在家长,学校,教师,心中,他们也仍然是孩子。这就很容易造成二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冲突。二是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成人感使她们独立意识强烈起来,她们要求在精神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依赖,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另一方面,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如早恋,理想 未来,交际等,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希望能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指导和理解。因此,这时候,如果父母、老师不从学生这一特殊时期心理特点出发,给她们以温暖的关心与呵护。她们急易产生“没有人理解我”的心理感受。会感觉特别焦虑,苦闷。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生活学习中,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便极易动怒,甚至大发脾气。情绪表现得极不稳定。三是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青春期孩子的成人感形成,独立意识的增强,再加上他们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的不满和不信任,使得他会将自己的内心深深地闭起来,另一方面,青春期的诸多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希望能与外界沟通。而网络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这一内心渴求。一旦他们遇到了他们认为能谈得来的人,便会引为知己,倾心相诉。从陷网络,难以自拔。这就是青少年迷上网络聊天的心理机制。四是成就感与挫折感矛盾。一方面,青春期孩子成人感的形成,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特别关注自我,希望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为自已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产生自卑,尽管这个不足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总会把这个不足加以放大,认为别人都在关注她这个不足,甚至都在嘲笑他。同时,对自我的特别关注,使得他们的注意,往往局限在自我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思考问题往往到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的感受。这个时期,最能证明自己的,就是学习成绩。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会因成就感的实现而沾沾自喜,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而惶惶不安。当别人比自己强时,会感到妒忌。对于学习绩不好的学生而言,学业失败产生的深深挫折感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自卑沮丧,甚至自暴自弃。极易产生无价值感和抑郁情绪。失去人生目标和理想,不再追求上进,过一天算一天。但是,他们在玩场子游戏时,闯关的经历不仅尽心魂魄,而且往往能从中得到一种价值感,成就感。把现实中的失败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中,从而隐成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师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自私问题、网隐问题、早恋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都与青春期问题息息相关。所以 抓好了学生青春期的教育问题,也就抓住了学生心理问题的牛角。那么,在学校,如何做好学生们青春期的教育问题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上几方面做起。
(1)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设立悄悄话热线服务信箱
为了加强与学员的沟通,我们在研究中设立了青春期悄悄话热线信箱,由赵润红老师专门负责解答学员所遇到的问题,向她们介绍青春期知识。实践证明,悄悄话热线服务信箱十分有利于与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课题组报经学校批准于今年三月分成立了郭老师心理咨询室。郭廷杰老师是我校的高级讲师,学识渊博,业务能力强,自学考取了律师和心理咨询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郭老师的开导都有了很大改变。例如郭廷杰老师在今年三月份就运用心理学知识成功帮助了一位不是妈妈亲生、家境贫困、母女、哥妹关系僵化、对亲情和友情都失去信任,对生活失去希望、万念俱灰、想自杀轻生的幼师学员,郭老师先通过多次谈心取得这位学员的信任,再通过家访做好这位学员的家属工作,动员全班学员都来关系这位学员,使这位学员重拾对别人的信任,重新找到爱和自信,现在终于恢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我校郭老师心理服务室开办以来,经过郭老师一段时间的努力实践,学生们已从开始拘束、害羞地进门到如今的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经历了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4)树榜立样,激发学员天天向上
课题组和学校教务处结合,5月份举办了“我能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活动的开展,参赛学员得到了锻炼,受到了充分的肯定,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自信,其他学员也受到了启发,改变了自卑、落后、失落感。6月份进行了“阳光女孩”评选活动;9月份 结合单位文明争创活动,把心理健康作为文明学员的条件之一进行了文明学员的评选,
(5)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3.3择业焦虑的问题应对策略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顺利就业,能不能适应工作,低下的工资待遇能不能使自己独立,能不能找到一家较好的幼儿园都成了幼师学生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毕业前夕,这些问题往往会困绕着她们。有的甚至为此食寝不安。 因此,做好学生的择业教育和辅导,是解决学生择业心理问题,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办法:
(1)定期安排见习,熟悉工作环境
一般来说,人们恐惧,害怕的事物,都是他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是熟悉,了解。因此,学校可在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师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方面可以学用对照,学用结合,观察模仿。另一方面,可以熟悉了解自己将来工作的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接轨。
(2)请已工作的学姐们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经历体会
在已毕业工作的幼师学生中,不乏成功之士。有的在家自己创业,规模可观;有的在郑州,洛阳等地自己承包幼儿园,效益不错;有的在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幼儿远做了副园长,教导主任等,很受人尊敬;有的成为幼儿园实验班的业务骨干,收入颇丰;有的还打进了城市的公立幼儿园,成为正式的国家在编教师。她们在奋斗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坚定她们的学生意志,增强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明白“只要肯努力,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而且,也为学生们在走出本部门之后,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和样板。近几年,在学生毕业前夕,我们学校都举办这样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举办专题讲座,交给应对技巧
学生们在幼师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一些叙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很少有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和策略性知识即“怎么选择”的知识。即使掌握了很多真理,仍然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的真理,如何去运用真理。遇到真实情景,不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心中没底。这也是造成她们就业前焦虑的愿因之一。所以,很有必要针对学生们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交给一些应对和处理的基本方法策略,进行专门性的培训与练习。如:如何面试,如何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幼儿园领导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课堂中,如何让孩子们亲近自己等。
(4)建立支持系统,调整就业观念
建立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帮助幼师学员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讲。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结论
一年来,我们在解决中师幼师学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和对策方面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探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师学员这一特殊群体在学习、人际交往、个性、青春期和择业方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于学员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学员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努力寻求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多管齐下做好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归因重塑”、“以疏为主、疏教结合”和“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时间短、任务紧,再加上能力和权限问题,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深不细,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在争取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方面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内容还要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M】民族出版社,2005.7(二级、三级)
2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M】民族出版社,2005.7 二级
3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7 三级
4 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5 赫英斌,张伟华主编《现代心理健康咨询》【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6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年6月第2版  
7.刘玉莲编著《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作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
8.美  戴尔·卡耐基著  旋木编著《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M】 珠海出版社 2008年2月第一版
9.张向葵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0.陈录生 马剑侠编《心理学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
11.张建清执笔  培养中职学生的良好心理健康的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4-26 00:51 , Processed in 1.1641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