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99|回复: 0

[杂谈] “恐归族”的心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0 2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事件:
  临近年关,不少在新疆的外地“打工族”排队购买火车票的同时,一些“恐归族”则开始在网上寻老乡过年。在一些“恐归族”看来,回家一趟心理上的压力比春运更让人吃不消。例如,网友孤独剑就在微博上发起牢骚说“春节回家,老妈要逼着我去相亲,烦躁啊”,这条微博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可见,那些“回不起家”的“恐归族”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心理解读:
  这几天最热的话题就是“火车票”了,然而,与大多数人各种“刷票”相反,有这么一种人却不想回家——或者说害怕回家——他们被称作“恐归族”。恐归,到底“恐”什么?有人恐被逼相亲,有人恐挣钱太少,有人恐车票难买,有人恐拜年太累,有人恐花销太大……相信“恐归”的理由还可以列得很长很长。但是,总结一下可以发现,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最普遍的“恐惧”其实来源于:
  无论是婚姻感情,还是经济事业,父母亲戚对自己的期待,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都和自身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回家,就意味着要面对父母和亲戚们的各种评价,各种“关心”。中国人有“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我们怕的,其实是面对这种“很没面子”的局面。这才是“恐归族”真正的心魔。
  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如果“期待和发展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恐归族”都发展的不够好、不够成功吗?显然不是。问题不在于“发展”,而是在“期待”,尤其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外显自尊较低。这里的自尊并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而是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性情感、积极评价。“外显自尊”是指被人们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对自我的外显态度。简单说,“外显自尊较低”就是对自己的评价相对较低,倾向于“自我批评”,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这个结论貌似很符合中国文化中“谦虚”的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激励个体积极奋发。然而用在“恐归族”身上就造成了过分的不自信,甚至产生了“怕没面子”的想法。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何克服“恐归”心理呢?心理治疗的“认知疗法”中有这样一条理论:造成我们“心理痛苦”主要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们对这事件的认知(信念、看法、观念等);所以要想改变我们的痛苦和消极想法,主要应先转变我们对事件消极的认知(往往是“非理性认知”)。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再回到“恐归”问题上来。
  “如果不够成功,回家一定会很没面子”其实就是一个根治于中国文化中的典型非理性认知。它具有非理性认知的几个特点:首先是绝对化要求,“一定会”就是绝对化的表征;其次是过分概括化,“不够成功”这种过分的概括就使得我们看不见自己任何成功的一面了,“没面子”也是一种概括的表述,仿佛存在于“回家”的所有场景中;最后是极端化表达,仿佛结果一定是糟糕至极、非常可怕的,简直就是“灾难”。分析完了非理性认知的特点,我们来看看理性的想法应该是怎样的:
  第一,谁说回家就一定没面子了?这只是你自己的设想;
  第二,自己认为自己“不够成功”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难道成功就只是升职加薪有对象吗?
  第三,就算没面子结果并不至于如此糟糕。过年从四方回来的亲戚们图个开心热闹,谁还会真的注意你。
  相信反思一下以上的几个问题,“恐归族”就能恍然悟到:回家过年是为了全家团圆,共享天伦;对成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而且父母期待的其实是亲情的抚慰,而不是子女多么“成功”;想象中那些让人没面子的、烦躁的、无奈的声音通通不是春节的主旋。所以,赶紧去买火车票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9 17:40 , Processed in 1.1433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