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34|回复: 0

[校园情景剧] 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8 06: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园心理剧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心理健康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紧紧抓住校园心理剧的编演和共享环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学生编演,让学生在编演过程中实现心理自助
     在开展校园心理剧的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事情,从自我的视角,进行编演。通过学生的编演,突显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式和方法。
    (一)指导创作,在创编中实现心理自助
  
      对学生而言,一次校园心理剧的编写、排演,就是他们自觉反思同龄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行接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成立了由心理教师、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校园心理剧指导组,从专业创作和心理问题把握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心理剧创作。如确定主题,这是心理剧的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针对我校农村学生相对比较多,有自卑、自闭的心理问题,我们指导学生创作了心理剧《同享一片蓝天》。主要表现的是一个农村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我校。她抱着考取名牌大学的远大理想,走进了高中生活。本想一展宏图,努力学习,但来到繁华的都市,她觉得眼花缭乱,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但又与自己很遥远。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又使她觉得很不适应,城市的孩子有钱,而自己家庭比较困难;城市的孩子穿着得体,而自己是粗布衣服;城市的孩子父母有权有势,而自己的父母是农民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她感到自卑,一切都不如人。她开始不愿与同学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当班主任发现这一问题后,做其思想工作,分析她的优势,为她辅导功课,又安排她做了班干部。同学们开始主动与她交朋友,请她到家里做客。这些使她与同学能够同享一片蓝天,逐步克服自卑、自闭,坚强面对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十几个人的创作“班子”,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把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再现出来,在创作中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也得到了同学的理解。
       针对学生行为偏差的问题,我们指导创作了《我不该》一剧,反映的是班级中不听话的几个“另类”,他们总是迟到、旷课,还时有打仗现象发生,学习成绩更是无从提起。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没有更多地责骂他们,而是通过家访、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找出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老师以一颗慈母般的心,感动了这几个“另类”,最后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决心努力改正。他们把自己的心理毫不隐晦地表现出来,也得到了同学、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在这部剧的创作中,我们就是把几个“另类”作为创作的主体,展现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这部剧的创作和演出,学生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的主题才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增强了心理剧的心理自助功效。
    (二)巧设导演,在编导中实现心理自助
      我们所开展的校园心理剧主要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自我导演是很好的心理自助的过程,这里有教师怎样巧妙安排导演的问题。如我们一位班主任在导演《变化》一剧时,由于该剧表现的是所谓的“调皮生”转化的心路历程。本来老师可以把剧导演得更加完美,但老师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导演的“特权”直接下放给几个“调皮生”。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特意进行了角色互换,让最适合当导演的当了演员,让最适合当演员的几个“调皮生”当了导演,当几个调皮生“导演”一遍遍揣摩别人的心理,一遍遍教演员如何演好“混混”的过程中,几个“调皮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剧演完之后,几个“调皮生”言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的“别有用心”起到极为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导演过程中实现了心理上的自助。
    (三)选好演员,在角色扮演中实现心理自助
      参加者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从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这些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故事,使得演员更有切身感受,在演出时达到了真情流露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这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达到了宣泄情绪、减轻压力、明辨事非的效果。因此,每次排演心理剧时,我们都要通过指导组,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慎重安排演员。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感恩意识淡漠的问题,我们指导学生创作了《父爱如山》一剧,主要表现的是一个离异家庭,父亲含辛茹苦地既做父亲又做母亲的把儿子养大,但儿子在某些方面却不理解父亲、不听父亲的话、与父亲顶撞等。在选择演员时,老师特意安排了平时不太尊重父母的二位学生,一个演父亲,一个演儿子,通过剧情中父亲对独生子的关爱和儿子一点点对父亲所作所为的理解,两个演员每演一遍,在动情处都要哭一次。这部剧的公演,也感染了所有的同学。后来,通过家长了解到,这两个学生在尊重父母、孝敬老人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了感恩。心理剧不求剧演得多么好,关键是通过编演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重视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共享中实现心理互助
      校园心理剧不仅仅要让编演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的共享功能,让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
     (一)扩大效应,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共鸣,实现同伴心理互助
      校园心理剧所反映的问题是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其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再加上剧本是由学生自己编演他们身边的事,他们熟悉的事,因此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实际,学生观看的积极性很高,也非常容易产生共鸣。在学生心理共鸣中,也实现了“一边看剧,一边疗伤”的心理互助。我们在实践中,抓住剧目主题,搭建多种平台,发挥它的作用。针对当前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懂得感恩和回报,我们编演了《妈妈,我爱你》,表现的是一位单亲母亲为了使孩子成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平时忙于挣钱,对孩子的关爱少了一些,孩子有时不能理解。通过母亲有病不治,带病坚持卖菜等事件,孩子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感受母亲博大的爱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心理剧走进了心理课堂,走进了班级的班会,还在全校进行了公演,并获得了全校校园心理剧大赛一等奖。这个剧的演出效果非常好,台上台下哭成一片。演出结束后,好多学生与在场的妈妈相拥而泣,表达着内心的感受,在感动与共鸣中实现了学生的同伴互助。
     (二)强化互动,在互动中体味角色,实现同伴心理互助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我们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在一些重要的剧目中,我们都要精心设计一些互动环节,给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我们把观看的学生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使得他们更感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角色,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这时,教育的痕迹淡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如我们演出的《你也能行》,这一剧表现的是一名因家庭原因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爱学习,整天调皮捣蛋,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点点走出阴影,最后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一主题,在不少学生身上都存在。因此,在编演过程中,当把主人公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之后,我们特意设计了与观众互动环节:假如让你扮演父母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老师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主人公的同学又应该怎么办?同学们临时成为主角,想出了很多办法,表演也很投入。让观众现场参与其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参与与互动中,实现着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
     (三)强调后继效果,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分享,实现同伴的心理互助
      演出是同伴间的互助,演出结束后互助以讨论的形式继续。要发挥剧的更大效应,教师还要善于深入做文章,要本着不分析、不建议、不提问的原则,组织大家讨论,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众都可参与其中,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我们在《同窗情》演完后,组织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剧中主角说:“我虽然是在表演剧里主人公,其实也是在表演我自己,我就有过得理不饶人的时候,我想对那位被我误会的同学说‘对不起’。”有的观众则说:“我知道了,同学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不能对人太刻薄,否则太伤感情了。”在同学们讨论的同时,老师要及时地点评,深化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通过写“观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地讨论。这样,使校园心理剧不单单停留在编演上,通过这种深入讨论,进一步体会心理剧给我们带来的互助。
      三、强调广泛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学生的心理他助
      校园心理剧自编、自导、自演,表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解决的是学生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是不是与老师、与家长就没有关系了呢?不是的。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老师要加强指导,家长也要积极参与,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心理帮助。
    (一)老师要把好主题关,以提高校园心理剧的“疗效”
      由于校园心理剧存在着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这就决定着在选材上要有针对性,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去编演。每次在心理剧大赛前,我们都要通过指导组,深入学生中间收集、寻找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的问题,并对学生心理信息采集结果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归类,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综合提炼,协助学生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找准共性问题。如我们针对独生子女同情心薄弱、缺乏助人为乐精神、自私、霸道的特征,编演了《晴天》,对学生进行了要关爱父母、关心他人,学会分享的教育;针对所谓的“校园暴力”,编演了《和谐成长》,对学生进行了同学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教育;针对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学习,有害身心,编排了《网殇》,列举了上网成瘾的种种危害,使学生对网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们认为,只有老师把住了主题关,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剧治“心病”的疗效,从而更好地实现他助。
     (二)老师、家长要积极参与,关注孩子正常心理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家长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在心理剧实践过程中,我们适当地让老师和家长参与其中,有时当观众,有时当导演,有时也当演员。通过校园心理剧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打动家长、老师的心灵,促使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如学校创作的校园心理剧《无限沟通》,学生列举了家长的“八大罪状”:只准家长说,不许孩子说;生活关爱多,思想关爱少;给孩子的自由空间不多等。这里虽然存在偏颇之处,但也是学生真心的流露。家长参演之后说:“我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太少,以前只注重学习,管教的方式方法又比较单一,我真得改一改。”在演出过程中,有的孩子随机谈到了家长的一些具体行为,父母与孩子在演出现场进行了亲子对话,家长认识到了过去自己在某些方面行为不妥,弯下腰向自己的孩子道歉,孩子也当场表示对家长的理解,家长与孩子深情相拥。通过这样的参与,家长更充分地了解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非常显著,我们将对校园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发挥校园心理剧独特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7 10:17 , Processed in 1.152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