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59|回复: 0

[校园情景剧] 心理剧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8 06: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研究动机

由于笔者近些年来有许多机会领导团体谘商(或治疗),而各个小团体之成员对团体的需求、参加的目的与动机皆不同,尤其,这些小团体皆较特殊,且皆有其次数的规定,因此必须是以结构式的方式进行。在设计这些团体活动时,除了得考虑团体动力、成员的特殊性与需求,尚得与主办单位取得共识、沟通其对此团体治疗之期望与所需要的效果,因此得时时检验所设计的活动是否达到订定的团体目标与疗效。由于这样的因缘,久而久之即涉猎各种不同的团体治疗方式,并逐渐转向研究心理剧。

五年前参加过一个心理剧工作坊,有了第一次亲身接触的经验,从中汲取了一些基本概念与技巧,但是仍不清楚心理剧之轮廓与其理论,故在2001年初加入由Dr. Dorothy Sattern 及其丈夫Dr. Mort Sattern二人所主持为期两年的训练课程。在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导演指导与训练之下,方正式投入此领域当中。也逐渐在团体谘商中加入一些心理剧技巧,以便让团体成员与我本身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并体悟人与人的关系,尤其可以再次检视自己对某事的感受与经验。

笔者对心理剧的体认是心理剧结合了表演艺术的现场感与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一些理论。因为它是将个案的思考、行为与感受以具体化、戏剧化的方式实时呈现,因此有时是极富震撼力的;对于个案及参与者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觉察,亦是帮助个案从多层角度去省视自我心理状态、人我的关系、与别人的心理反应。换言之,虽然在同样的时间与空间中一出心理剧似乎仅在治疗一位主角或成员,但是因为每个成员都可能加入此出戏的演出,同时每位成员亦是观众,因此在演剧的过程中每个人多少会认同剧中某个部分、再经由演剧行动的彰显、与演剧完之后的分享,如此都得到某些程度的治疗、及一些程度的内省,这大概就是心理剧迷人的地方。

然而,中国人的社会一向比较拘谨、内敛、甚至压抑,传统教育亦不鼓励人们将自己的情绪或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因此笔者极好奇在台湾心理剧如何被应用,且成员接受的程度如何。故,笔者写此文之目的除了检讨所学,并参考国内对心理剧所做的一些研究,以斟酌日后进行团体治疗所应注意之事项。

二、心理剧之源起

心理剧是由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J. L. Moreno (1889 – 1974) 所创建。Dr. Moreno 本身自小即喜欢阅读古书、古诗等的文学作品,同时对宗教充满热情,在成长的过程中亦对戏剧产生莫大的兴趣。据说他曾经在很年轻时即设立了一个专为孩童演剧的小型剧场(Blatner,2000),这可能即是他日后成立心理剧的起源。

约在1910年前后,Dr. Moreno开始想将他对宗教的哲思、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对其他所关心的议题做个统整,于是陆续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当时,他仍是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学生,正在评量他日后的走向。他并不是很赞同当时流行的精神治疗方法,亦对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有所保留。他一生仅见过弗罗伊德一次,但从他与佛氏的对话中可看出此二位大师对治疗的根本差异点:

我仅见过弗罗伊德医生一次。那是发生在1912年,当时我在维也纳大学的精神科做事,参加了佛氏的一场演讲。他当时已结束他对某个梦的分析。学生们走了后,他询问我的工作。我回答:「弗罗伊德教授,我要开始的正是您所舍弃的。您约见人们是在您所设计的办公室内,我是在街上或他们的家中见他们,是在自然的情况中。您分析他们的梦,而我是想给他们再去作梦的勇气。我教导人们如何扮演上帝。」弗罗伊德医生看着我,似乎很困惑。

(译自Blatner, 2000,p. 16)

嗣后Dr. Moreno朝着将戏剧与治疗结合在一起的理念独自奋斗,但并未获得欧洲学界的重视。他后来移民美国,于1922年正式在纽约建立心理剧中心,积极推广其心理剧理念与技巧。因此,心理剧,恰如许多主流派之心理学理论一般,萌芽于欧洲,却在美国开花、结果,然后再传回欧洲。

Dr. Moreno是一位精力充沛、创意无限的理论家及实践者,终其一生他不断的架构并充实心理剧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剧也在他锲而不舍的钻研、导演、与训练之下逐渐在心理学界立足,终于被美国心理学会所承认。

Dr. Moreno于1974年逝世。之后,继续推展其理念、承继其精神的即是其夫人Mrs. Zerka Moreno。Blatner (2000)在评论Dr. Moreno对心理治疗之贡献时,曾再三提及Dr. Moreno之成功及心理剧之能推广到全世界, Mrs. Zerka Moreno居功厥伟。目前心理剧的组织仍沿袭Dr. Moreno在1942年所成立的名称: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 (ASGPP),而此组织已具有极完整的训练与考试制度,这得再次归功于Mrs. Moreno的努力。除此之外,尚有一个专门探讨心理剧的期刊,此期刊历经不同时代的更迭、与不同编辑的理念而多次更名,最新的名称为「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tion Methods: Psychodrama, Skill Training and Role Playing」(Blatner,2000)。

三、心理剧之理念

Dr. Moreno 曾经说:「心理剧乃是人类社会的缩影。」(The psychodrama is human society in miniature.) 根据Dayton (1994)为心理剧下的定义是:「 心理剧是一种治疗方式,是随着人们进入他们的内在现实,让他们描述、并以他们看到的情形去运作。透过戏剧行动,做心理剧的人将长期埋藏的情境带到表面,以释放情绪压力。他透过分享、支持与接纳创造一个能掌控的环境,然后就让心灵的自然疗愈之力量与情绪上的自我继续运作。」换言之,心理剧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及一群可以信任的成员,在经过心理剧导演催化下,允许成员探索心灵深处的一些情结。

心理剧与一般团体谘商最大的不同是成员不是仅用口诉说,他必须走向表演台创出情境再现、必须自己搭出场景、找成员扮演某些角色,也就是让自己有机会再回到当时的情形。如此,Dr. Moreno强调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 再创内心情境:心理剧犹如一条桥梁可以让成员将内在与外在的现实互通,而得到平衡与和谐 (Dayton, 1994) 。通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想说却永远没机会说的话、想做却一直无机会做的事,无论是生气的、懊悔的、感恩的、或困惑的情境时时萦绕心头,尤其是某些极难忘的经验,例如恋爱分手、对父母的不谅解、或生离死别等人生历程。这些较引起情绪化的事物,会妨碍我们的心境,久而久之甚或酿成身心病。但在心理剧中我们可以重现这些事件,让我们能将想说的话说出、想表现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抚平遗憾。而透过心理剧将内心的世界具体化、立体化后,主角可以有机会揣摩别人对该事的感受或想法,因此,产生新的领悟与了解,如此或可打开心灵僵局、人际情结。

2. 尊重主角的现实性:心理剧允许主角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式重新经历某些事件或心境。无论主角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或叙述是否正确,必须尊重这是主角的反应与想法,导演或任何成员应该随着主角的心意帮助他完成这出戏。由于主角可以掌控心理剧的场地、时间与所要呈现的剧情,在这样安全的情境下,透过一些心理剧技巧,使主角能确实感受到该事件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也让自己能省视当时真实的情绪感受,可以帮助主角跳脱对过去的情结,将希望寄予现在与将来。

3. 自发性(Spontaneity):Dr. Moreno当初别出一格创立心理剧,就是不赞同当代的戏剧对演员有许多不必要的限制,使演员只是在「演戏」:以专业的技巧演出一出别人写好的剧本,但却缺乏一种自然自在的精神。Dr. Moreno说:「自发性是在当下、现时、当场发生的;它触发个人对一个新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或是对一个旧的情境做出新的反应。」(Blatner, 2000)

Dayton (1994)提及心理剧将自发性分为三大类型: 1. 不适当的粗浅反应,或谓之「病理的自发性」(pathological spontaneity)、2. 有正当反应但无新鲜感与创造性,或谓之「刻板的自发性」 (stereotyped spontaneity)、 3.适当的反应且具有新鲜感与创造性或谓之「天才型的自发性」(spontaneity of the genius)。无庸置疑,Dr. Moreno希望心理剧是激发每位成员的「天才型的自发性」。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对环境做出习惯性的反应,但那是例行公事,缺乏生气与活力,更缺乏创意。例如时下的许多商店的店员被训练用「欢迎光临」招呼每一位进门的顾客,初时,大家觉得很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店员只是习惯性说这句话,这就属于「刻板的自发性」,顾客亦未感受到店员的热情。至于「病理的自发性」则是一些人对某些事物之反常响应。例如忧郁病患者对任何事皆是消极、负面的想法,长此以往,只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与周遭的人越来越格格不入。「天才型的自发性」是对环境的再度认知后,所产生的一种创意回应,但是仍极适当、自然,且为周遭带来活力与热情。即如前例,一位具有「天才型的自发性」之店员,除了照常例说:「欢迎光临!」之外,他可能会再加一句:「先生您早!」之类更能散发其服务的热诚与真心之言行。

四、 心理剧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心理剧必须具备六项基本要素:导演、主角、舞台、替身、辅角与观众。以下大略叙述此六个要素在心理剧中的运作要领。

1. 导演(Director):心理剧导演即是治疗师。这位治疗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在北美及一些欧洲国家皆有训练心理剧导演之中心,且有一定的训练制度,大概皆以Dr. Moreno之理论与技巧为主。学员必须一一完成各个阶段的考试,方能得到美国心理学会所颁发的心理剧导演证书。

导演在心理剧中,并非如一般电影或戏剧导演那样权威;指示所有演员演出他所想要的效果。相反的,心理剧导演仅是协助主角处理他的问题,是主角想要创造的情境,而非依导演的意愿去创作的。因此,导演必须拥有谘商师同理、宽容、深度了解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也能自如地运用心理剧的技巧导引主角将其问题以演剧的方式顺畅的呈现出来。

根据Mrs. Zerka Moreno 与她的同仁(Karp, Holmes & Tauvon, 1998)对一位好的心理剧导演所标示的标准看来,这位导演非但得具有一般心理师的洞察力、耐心、坦诚、热情等特质,他更需要有勇气、好奇心、活力、创造力、想象力、胆识去协助主角、了解主角、并能察觉主角内心的世界、或挣扎的症结,而将其情绪或思考过程顺势带到现场,使主角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尽情检视他的障碍,找到宣泄的出口,进而激发力量去重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2. 主角 (Protagonist):主角是心理剧里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随着主角之指示或要求而跟着主角进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剧当中。「Protagonist」源自于古希腊字,此字具有两个含意:「protos」意指「第一」,而「agon」是指「去行动、去做」。由于Dr. Moreno喜欢古代希腊戏剧,他采用此字乃是希望此心理剧主角既是第一要角、亦是戏剧之作者、表演者与导演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指出「protagonist」的另一个意思是「第一位陷入苦痛中」(first in agony)。他们认为Dr. Moreno采用此字乃是意指心理剧中的主角会经历仿若古代英雄或神(尤其是酒神Dionysus)般的历程:生命中承受种种羞辱、羞耻、恐惧、害怕死亡等的折磨,但最后终将克服一切苦难、得到心灵的救赎。

从以上的诠释以及Dr. Moreno对心理剧的理念来看,主角必须是自发自动、有一种敢于揭示自我内心的欲望,即如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主角般,他是有能力面对一切磨难,一一承受所有的侮辱、失败,但是仍然重视生命的价值。

3. 舞台 (Stage):Dr. Moreno的一句名言是:「有舞台就够了。」(Stage is enough.) 在心理剧中,一个舞台可以将过去、未来与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游在他所创造的天地当中。心理剧的舞台并非像一般的剧场那样讲究,但是为了要让成员有演剧的激动与现场感,还是需要区隔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如此,当导演带领主角踏入舞台空间的剎那,主角将立刻感到自己即将踏入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是颇有催化作用的。

心理剧的舞台布置与场景亦全靠主角去搭建,当然这需要视情形而定,或导演可以准备一些道具供主角选用。这些道具基本上仅只是象征性的,通常几张椅子、桌子,一些各种尺寸、不同色彩的布等小对象即可发挥极丰富的想象力。

4. 替身 (Double): 这个角色是Dr. Moreno所独创。依据Dr. Moreno的理论,每个人皆有内在的感受、一个内在的小孩 (inner child)。当一个人孤独或无人可诉时,会怎么办?可能就是与自己对话。以下节录一段Dr. Moreno提出他为主角创造一个替身的说法:

在心理剧舞台上你会看到什么?譬如你可能看到一位有着心理问题的人。这个人的心理问题严重到连沟通都极困难:护士无法与她讲话、医生也无法沟通。于是你就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导演心理剧:你带着这位成员(假设是美美),你和她说,你可能与你的父母、兄弟、姊妹皆无联络。你也和你的丈夫、或任何人都失去联络,但是,假设你可以就和你自己说话。假设你可以和一位最亲近你、最了解你的人说话。假如我们能为你制造一个你的替身,然后你就拥有一位你可以向她说话的人,你可以与她一块儿行动,因为你们属于彼此。

(译自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p.66)

简言之,替身之产生是由于Dr. Moreno时常处理一些棘手的个案,他们各有其怪异的思路,通常不为一般人所了解。因此,Dr. Moreno创造出「替身」一角,作为导演与主角、或主角与其它成员之间的沟通管道。另一个理由是Dr. Moreno在训练学员时,为了要学员们能进入主角的内心深处而采用了「替身」技巧(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但是是否必须要用替身得依导演的偏好与主角的需求而定。Zerka Moreno 就表示她本身不习惯使用替身,因此她导戏时往往就略去这个角色(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

5. 辅角 (Auxiliary ego): 辅角可以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说,所有团体成员,除了主角与替身以外皆是辅角,包括由主角所选出的所有角色与在旁观看的成员皆是。狭义的说法则是仅指出来参加演出的成员。

辅角可能是每次心理剧中皆需要的角色,其功用即是烘托主角的现实感,让主角能与当事人再度对话。由于辅角是由主角在团体成员中挑选的,主角亦是用其角度诠释其特征或行为,担任辅角的成员必须用专注、同理的态度去配合当时的情境、甚或激发主角内心对此情境的挣扎与矛盾。有时,辅角的角色可能过于复杂、或过于艰难,被挑选出来的成员可以婉拒演出该角色,或者,导演可以布偶或其它方式表现。无论如何,辅角之演出是遵循主角之感受与意见,让主角能在他所创造的场景中去澄清他的问题或思绪。

6. 观众:所谓心理剧中的观众,则是指所有参加的成员。这些成员若在一出心理剧中未担任任何角色,则成为观众。观众通常在心理剧进行时仅默默的注视眼前的演出。但是在心理剧完成后,这些人可以与主角分享他们的感想、或与主角对话,如此可以帮助主角了解他并不孤单、也让主角能从自我的情境中跳出,重新走回现实。观众对主角的支持与同理,是支持主角重生的一股力量,亦是让主角省思整个情境的动力。

五、 心理剧之主要技巧

Blatner (2000) 曾列举十二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角色互换(Role reversal)、替身(doubling)、中断行动 (cutting the action)、重演( replay)、旁白(asides)、雕塑(action sociometry (or “sculpting”))、镜观( mirror)、空椅子( empty chair)、多重角色的我( multiple parts of self)、独白( soliloquy )、角色训练( role training)、超现实场景( surplus reality scenes)。但是,由于Dr. Moreno强调原创性与自发性,其实导演可以随时随着剧情的需要创造适当的技巧。事实上,心理剧发展迄今,已和其它的心理治疗技巧相辅相成,发展出为数可观的技巧了(Blatner, 2000; Moreno, Blomkvist & Rutzel, 2000; Dayton, 1994)。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四种常用的技巧。

1. 角色交换 (Role reversal):这应是心理剧最基本的技巧了。大

概每次的心理剧都会用到。尤其是一开始主角在选辅角与替

身时,主角必须示范其辅角与替身之说话与举动的特点,好

让成员立刻进入所要饰演的角色。此外,导演时常采用此技

术以让主角体悟辅角的心理过程,亦是导引主角以他人的观

点阐释问题。

2. 镜观技巧 (Mirroring):在某些情境中,主角可能一直很困惑、

情绪挣扎、无法自拔、或是一再陷入类似的状况,此时,导

演可以将主角带出场景,使他跳脱原来的境况、而让替身与

辅角重复这些情境,如此可让主角有机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

观看整个心灵挣扎的过程、或紊乱的情境,以激发主角重新

诠释这个情境,进而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镜观技巧」。

3. 雕塑技巧 (Sculpture):这是从社会计量技巧中发展出来的。

通常,这技巧是让主角将他与家庭中成员之关系以雕塑的方

法表现出来。例如,某成员可能将他放在父母之间,然后将

其它成员排在他的后面、或背向父母等,而这些成员彼此之

间的距离皆不同,或许他大哥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最远,每个

成员的姿势亦由主角摆布,一切完成后,即可让主角陈述整

个雕塑的意义,以及对每位成员的感受、甚或与成员对话,

由此即可演出一出心理剧。

4. 空椅子技巧 (Empty chair):有时可以利用一张空椅子放在舞

台中间,让每位成员将其空椅子想象为一位他想诉说的对象

,而展开对话,如此空椅子即是一个辅角。例如,治疗师希

望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上来对他生命中的某个人说几句感恩

的话时,这空椅子即可代表每位成员心中的那位人士。

六、心理剧在台湾之发展情形

根据笔者之了解,在台湾心理剧其实一直为一些治疗师或精神科医师所应用,但是,绝大多数的治疗师仅是采用心理剧中的一些技巧以便达到某些治疗效果,并非完全以心理剧为治疗的唯一方法。可能是这个原因,台湾方面对心理剧之研究论文并不多见。但是从这些论文中亦可发现,心理剧已深入在各个不同的领域。

以国小辅导方面而言,苏氏即探讨心理剧用于国小之团体辅导(苏广进,1993, 1994),陈凤如(1995)则提出暖身活动之设计。郭淑贞与刘素凤则分享他们在专科学校导演心理剧之经验(1995)。游明麟指出可以透过心理剧以激励成人学习的动力(2002)。钟名勋等人则更以过动儿为对象,实施八周的心理剧治疗(2001)。该论文指出心理剧对过动儿在情绪与认知方面颇有疗效,但是在行为方面无显著进步。贾文玲提出心理剧应用于悲伤辅导之技术问题(2002)。由于悲伤辅导所处理的是人类最悲痛的情绪,那种欲哭无泪、伤痛至极的苦,有时根本无法以言语描述。因此运用心理剧的场景,让主角得以安全宣泄其复杂的情绪,也让所有的成员以行动表达支持与同理,是另一种可以尝试的治疗方法。

另外的一些论文以探讨心理剧技巧为主(张玉玲, 2000; 陈美娟, 2001;黄进南, 2001;杨明磊, 1996;杨明磊, 2000)。这些研究皆显示在台湾应用心理剧的可能性。然而,诚如以上所提,绝大多数的论文比较倾向于理论的探索,或介绍心理剧,但是缺乏应用方面的检验。从这些研究当中,看不出来国人对心理剧的接受度为何、亦不知心理剧对成员们的影响为何、当然也无法了解哪些心理剧技术是比较能为成员所接受,甚或国人可能发展了某些创新的技术。这是比较可惜的。其实,笔者相信一定有许多专业人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验,期待不久可以阅读到更多的相关报导。

七、结论

心理剧从Dr. Moreno正式在美国纽约开班授课以来,已历经八十年的岁月。Dr. Moreno虽早已过世,但其理念与技术却仍在发展中。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心理治疗的技术百家争鸣,而心理学的主流派亦渐渐能包容各家学说,心理剧因此亦得以让世界更多的学者去研究、改进。以笔者的经验,心理剧在某些时候的确能让人有很难以忘怀的体验,且其过程时时发人深省,而其情节也时常会令人反复思维,是一种非常强力激烈的治疗法。但是,要导演出一出够水平的心理剧,却比一般的治疗法困难多了;导戏的过程中牵涉到许多层面与专业,稍不留意可能会引起成员之间负面的情绪,如此是弄巧成拙,易破坏整个团体动力。故,欲当心理剧导演的治疗师需要以更专心、更洞察、更同理、更开放的态度去处理成员的问题。对治疗师而言,这无疑的是另一种考验:既是心理专业的考验、亦是治疗师自省能力的考验。笔者认为是治疗师自我提升、自我探索的另一种值得尝试的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5-18 09:30 , Processed in 1.230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