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会心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41|回复: 0

[科普] 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心理调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5 18: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看“关于生物新课程教与学调查”的一组数据:
问卷项目
选定人数
所占比例%
备注
最感兴趣的内容
插图
65
12
调查样本282人
实验
192
65
课文
18
3
练习
21
7
阅读资料
36
13
最感兴趣的课型
讲授课
15
5
实验课
152
43
作业课
16
6
自学课
11
4
参观课
117
42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生物新课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实验和实践活动增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不能持久保持。常常是课的开始阶段激动,随后乱动,再后来不动,虎头蛇尾,常常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多的教师也感受到实验教学费时费力不讨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及时的调适。
    中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时,是通过自身机体的各种感受器对实验对象的直接反映,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实验者从环境刺激中抽取特定信息,形成知觉和表象,进而作出判断,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且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维持实验全过程的高效性,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一般来说,中学生对实验兴趣的产生与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1、发趣阶段。学生看到五颜六色的药品、七式八样的仪器、千姿百态的标本、千变万化的反应,会感到新奇有趣,自然就会产生直接的兴趣。由于这种兴趣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属于无意识兴趣,直接的、新颖的、可演示的、可观照的兴趣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好动性与好高骛远心理并存,很不稳定。因此,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对学生心理上的两种倾向进行调适:一是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兴趣品质,不能使学生只看热闹而看不出门道。例如,有的学生在看到蝴蝶标本时会情不自禁地大喊:“好漂亮!”在做完膝跳反射后,居然有学生高叫:“再来一次!”这些只是初级兴趣,具有不正确倾向,任其滋长,对学习并无帮助,教师不能迁就这种兴趣而重做实验。只有端正学生的实验品质,教育学生以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才有利于实验兴趣的发展。二是畏惧与粗心成为学生实验兴趣发展的主要障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以排除。实验准备要充分,力求使学生胆大心细,尤为重要的是全力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因为一旦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不良后果,将会对学生产生过重心理压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索”,大大削弱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实验内容,设置丰富的实验情景,教学环节疏密有致,有张有弛,着力发展学生的直接兴趣。
    2、乐趣阶段。这是学生对实验所反应出的本质属性产生兴趣的阶段,是由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定向性和持久性。由于这一阶段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交织过程,发展趋势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向前发展,学生的实验兴趣由盲目性和广泛性转变为定向性,逐渐形成持久性,即产生了“乐趣”。另一种是向后退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没有进展,不能达到预期设想,则间接兴趣又退化到直接兴趣,甚至失去兴趣。由于目前中小学实验室是按每组(多名)学生一个固定实验台,活动的空间和实验条件有限,对于学生比较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缺乏全面支持,限制了学生对实验的深入探究,使得实验兴趣也难以深化。为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系统,鼓励学生置疑、尝试,并强化督促、检查。还要善于协调同伴间的学习关系,要求即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实行捆绑式评价,即将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与小组共同完成的实验结果直接挂钩,使之产生“部分大于整体效应”,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还可巧妙运用“罗什塔尔效应” 中心理暗示,使学生时刻感到“我能行”。如,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时,我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一时难以找到视野中微观物,我就走到这些学生的身边轻声地说:“我在第一次用显微镜时也没找到。”而不是简单地命令他们重做一遍。这些学生都会重新振作精神,真到成功而喜于言表,乐此不疲。
    3.志趣阶段这是实验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对实验中所揭示的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产生热爱,直接兴趣已完全转化为间接兴趣,实验兴趣已具有自觉性、稳定性和志向性。随着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自己动手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本领逐渐增强,就会对实验的兴趣越来越浓,就会专注某项实验,即形成志趣。学生一旦进入志趣的境界,教师要与学生积极对话,并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共识,努力为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提供物质上的便利和精神上的慰藉,促进学生实验兴趣的不断升华。
   上述学生实验兴趣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连续的,而又是曲折的、交织的转化过程,有时还是迂回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在实验中的心理表现应当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一定非要按照某种程式化发展。但只要引导得法,及时调适,不断强化,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验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由兴趣向志趣转化是个必然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俺会心理网 ( 皖ICP备14007449号-5  

GMT+8, 2024-4-30 02:31 , Processed in 1.2171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